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大河奔涌潮头起 淬炼初心逐浪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26

——记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胡振波

李 莉  曹笑轩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不仅塑造了广袤的中华地貌,也悄然影响着一位孜孜以求探索河流地貌演化奥秘的学者——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胡振波。在保持核心研究方向的前提下,他通过多学科交叉与方法创新,逐步构建起对黄河流域水系演化的认知体系。胡振波的学术轨迹,如同黄河的支流,曲折蜿蜒却目标坚定,最终汇入对这条巨河认知的深邃海洋。


砺志笃行赴山河

  报考兰州大学时,胡振波的目标是物理方向的理科基地班。奈何因分数之差,他被调剂到了地理学基地班。然而,看似“偏离”的起点,反而将他引向了一条瑰丽的探索之路,他逐渐沉醉于这门学科的广博与深邃,尤其在野外工作时,广袤的自然令他心胸开阔。

  2007年,胡振波与同伴曾驻扎在祁连山一个海拔4050米的山顶。初次在野外扎营的新奇感,触手可及般璀璨的星空,都让他兴奋不已。然而,意外悄然而至——补给品不翼而飞。焦急搜寻后他们发现食物被藏在树后,猜测是狼或狐狸的“杰作”。夜间帐篷外动物清晰的脚步声,让他心惊胆战,只能抱着铁锹入眠。那次充满野趣却也后怕的经历,他至今难忘。

  野外调研的考验远不止于此,有时甚至是与死亡擦肩。2022年,胡振波带领博士生深入黄河上游考察一处大型滑坡沉积。为把握宝贵的现场观察机会,下山时夜幕已深,降雨使得小路湿滑泥泞。漆黑一片中,胡振波不慎跌入一个深约34米的落水洞。洞口湿滑,他的腿部划开大伤口,手机无信号,位置不明,脱困希望渺茫。强烈的求生本能支撑着他反复尝试攀爬,最终幸运脱险。这次生死考验让他心有余悸,也使团队自此立下“不得过晚下山”的铁律。这些经历,是科研路上的独特注脚,更锤炼了他面对未知的勇气。

  胡振波的学术探索始于硕士阶段的自然地理学,博士期间则转向第四纪地质学。虽专业名称有变,但他的核心兴趣始终围绕地貌演化,研究内容紧密关联。2014年,胡振波凭借系统性研究成果获甘肃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其研究创新在于突破师兄对黄河晋陕峡谷段的局部探索,转向整条700公里峡谷的系统分析。他历时两月独自徒步贯穿峡谷腹地,完成地貌断面衔接工作。通过整合前人数据,他结合新测年技术、地貌面对比与沉积证据,不仅确定峡谷贯通时代,更完整重建峡谷形成机制、前身样貌及演化全历程,首次构建了流域尺度水系演化图景。

  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胡振波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学习1年,得益于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国际视野,博士毕业时胡振波已发表多篇《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面对北上广科研机构的入职邀约,他做出了一个纯粹基于学术理想的选择——扎根兰州大学。

  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提供的专注科研环境,导师潘保田“把论文写在黄河流域”的学术嘱托,以及与欧洲团队持续合作的国际平台,构成了他坚守西部的基石。在胡振波心中,黄土高原的沟壑峁梁不仅是研究对象,更是一代代地理人精神传承的高地。


一脉黄河气象新

  工作伊始,探寻方向、争取课题的过程让胡振波一度感到迷茫。幸得导师潘保田教授指点迷津。“潘老师严谨负责,尤其他在大年三十还在帮我修改项目申报书,深深触动了我。”这份师恩,胡振波铭记于心,并将其化为自身的为师之道。

  像恩师一样,胡振波一字一句为学生修改论文;在充满风险的野外工作中,他总是身先士卒,走在队伍最前面;他积极将自己建立的国际合作关系引荐给学生,为他们创造交流与成长的平台。在共同磨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尤其取得成果时,学生更真切体会到老师当初的严格要求和督促何其珍贵。行事低调、不逐名利、更重实干的胡振波,在大团队中如同“救火队长”——收到紧急任务,他必定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义无反顾担起责任。这份担当,正是师门精神的延续。

  胡振波学术生涯的坚实根基,奠定在对黄河中游的深入研究上。他甚至不借助地图即可精确定位地质剖面,这为他日后向上游研究拓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比较基准。他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研究区域就是黄河中游向上游的关键转折段。项目以积石峡—龙羊峡段地貌和沉积记录为研究对象,通过河流相碎屑物源示踪和砾石组构分析,在年代框架下重建了古水系向现代黄河格局的演化过程,并探讨巨水系响应构造与气候变化的规律。第二个面上项目.,胡振波将视野进一步推向黄河源区关键节点——“兴海—若尔盖盆地段”,以地貌记录为“纽带”关联下游演化,试图揭示不同河段水系演化的联动机制,以实现从局部认知到流域系统理解的跃升。

  系统性研究思路成为胡振波科研理念的核心,并最终结出硕果。2019年,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黄河中上游水系发育与环境变化研究”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课题组三代学者薪火相传、持续攻关的里程碑式突破。

  获奖成果系统整合了三大创新:首次通过物源示踪与多方法年代学综合研究,将黄河贯穿现代河道的成形时代精确划定;创新性提出“构造-气候协同控制”的水系重组模型,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变迁共同驱动黄河水系演化的核心机制;建立了黄河中游泥沙“产生—输运—沉积”全链条的定量模型,为重大工程调水调沙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

  胡振波在负责奖项申报材料凝练时深有体会:将分散的科学发现编织成完整的科学叙事,使原本孤立的研究形成有机整体,需要认知层面的跃升,就如同解读黄河阶地上零散的砾石以重建整个水系的宏大演化史。“奖项不仅是团队三代人研究的结晶,更是不同尺度、不同方向研究成果的系统整合,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胡振波说。

  科研突破之外,胡振波珍视由此建立的深厚友谊与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这对他的学术发展至关重要。与志趣相投的英国杜伦大学大卫·布里奇兰(David Bridgland)教授建立的紧密联系,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他的学术圈层,还促成了2017年兰州大学黄河演化国际地貌学大会的成功主办。这位积极推介胡振波研究成果的国际同行,一直为他融入国际学界铺路搭桥。

  胡振波的研究聚焦于两大关键科学命题:通过构造-气候耦合机制解析黄河的形成时代与详细演化过程;揭示祁连山地区地貌演变与河西走廊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与反馈机制。近期,两项重要成果的发表标志着该研究体系又一次取得重大进展。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先成河水系重组研究.中,胡振波与团队成功将经典概念模型转化为可量化的地质记录,不仅首次通过实证解译了酒东盆地水系重组的过程与时代,而且系统论证了其响应过程无时间延迟,推动了困扰地貌学多年有关地貌演化与河流发育历史间是否存在年代滞后的认识,成果发表于《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

  在.河西走廊人地关系研究.中,团队从河西走廊黑山文明的周围地貌环境演变入手,揭示了历经5000年的河道反翘堰塞、堰塞湖发展、堰塞湖瓦解系列快速河谷地貌调整过程,从案例视角提出流域地貌环境频繁且快速变化破坏了史前文明长期稳定发展的自然条件,或是导致欧亚陆上丝绸之路发展滞后于河西走廊东西方文明交流历史的原因之一,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子刊《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这些基础性突破,自然延伸出对流域灾害链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的新探索。针对黄河上游水电枢纽区潜在的大型滑坡堵江及灾难性洪链风险,胡振波团队正着力构建灾害孕育机制模型,其科学价值不仅在于深刻揭示灾害成因机制,更将为重大工程的风险预警与防控提供关键支撑。

  展望地貌学的未来,胡振波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理论深化仍须立足传统深耕细作,任重道远;应用转化则必须积极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他强调交叉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整合多学科视角合力破解复杂巨系统问题。

  面向地貌学呈现的数字模拟普及、地球物理深度融合,以及对人地关系深化探索等发展趋势,胡振波的研究规划紧扣这些方向:在理论层面,聚焦青藏高原段黄河形成机制,通过系统对比揭示巨型河流系统内部的演化关联规律,填补对黄河全流域系统性演化的认知空白;在应用层面,针对下游悬河问题,开展多时空尺度的泥沙溯源研究,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如早期农业开发)与自然地质过程对泥沙剧增及悬河形成的相对贡献,为科学应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挑战提供坚实依据。

  从懵懂学子到学术中坚,从峡谷独行到团队攻坚,胡振波的科研人生与黄河水脉同频共振,在探索地貌演化的壮阔史诗中奔腾向前。他的科研足迹烙印着对这条母亲河的深情与求索,并在这传承与创新的长河中,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5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