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科学远征

    发布时间:2025-11-26

——记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孟红蕊

杨 洁  张锦玉

  

  在人类对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漫长征程中,每一次突破都如同点亮一盏暗夜的灯。在千年古城苏州,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孟红蕊,正带领他的团队,深入大脑这片最神秘的“暗物质”领域,探寻帕金森病(PD)、渐冻症(ALS)等顽疾的根源密码。


跨越疆界的科学地图:从疟疾疫苗到帕金森之谜

  东京的一个冬夜,细雪无声。当孟红蕊结束实验走出顺天堂大学的实验室时,零星的雪花正飘落在肩头。那个寻常的凌晨,一个念头如电流般击中了他:“十余载的学术积累,该为故土的科学发展注入新力量了。”

  彼时,孟红蕊已在日本学习、工作了近十年。其间,他获得了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学术振兴会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支持。在这些基金的支持下,他的研究聚焦于遗传性帕金森病,并成功鉴定出关键线粒体蛋白CHCHD2,且深入解析了其生理功能及致病突变的病理机制。这项研究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遗传性帕金森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关联推向了分子层面,为后续探索打开了一扇关键的窗口。

  2020年,怀揣着这份厚重的积累与对故土的赤诚,孟红蕊毅然婉拒了日本东京顺天堂大学的挽留,踏上回国之路,成为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开启他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奥秘的新远征。

  然而,回国之初,孟红蕊面临的状况如同一张亟待描绘的白纸。空荡的实验室场地、尚未组建的团队、陌生的科研环境,以及国内高强度的学术竞争,都沉甸甸地压在他肩头。从零开始,意味着他需要快速适应国内的科研体系,同时在高标准的研究成果产出压力下找到突破口。

  事实上,孟红蕊的科研道路总是在跨越。在中国医科大学攻读硕士期间,他的研究聚焦于“约氏疟原虫Pys48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应观察”。2009年获医学免疫学硕士学位后,他远赴东瀛,在日本国立滨松医科大学取得行为神经科学博士学位。随后的博士后阶段,他在日本东京顺天堂大学老年性疾病·病态治疗研究中心,将目光转向老年性疾病研究领域,凭借出色的工作受聘为该校助理教授,直至2020年回国加盟苏州大学。

  从疟疾疫苗的研发到帕金森病机制的探索,科研轨迹看似跳跃,实则暗藏内在逻辑。“科研道路很少是直线前进的,”孟红蕊用生动的比喻解释道,“它像神经元的生长,既有既定方向的轴突延伸,也会因新的发现和机遇而灵活调整路径,形成新的突触连接。”

  “生物医学的魅力正在于其多元连通性。”孟红蕊强调。当年那位构建疟原虫疫苗的研究生,或许也未曾预料,数年后自己会在《自然·通讯》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发表帕金森病的突破性成果。这种跨越学科壁垒的能力,源自他对科学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在日本的扎实积累:攻读博士期间,他系统掌握了从分子机制解析到动物行为分析的全链条研究技术;更关键的是,在日本参与的产学研合作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到“实验室发现必须通向临床应用”的真理;在东京武田制药的研发中心,孟红蕊目睹了基础科学发现如何一步步转化为药瓶里的希望:“当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蛋白结构,最终成为患者手中挽救生命的药片时,才算真正完成了科学家使命的关键闭环。”这种转化医学的理念,如同一枚深刻的烙印,影响着他归国后的科研战略布局——无论是推动帕金森病远程监测系统,还是筛选阿尔茨海默病血液标志物,都指向明确的临床应用目标。

  “技术维度上,从分子克隆到动物行为分析是技能树的自然延伸;科学维度上,我的探索始终围绕‘生命机制—疾病机理—健康干预’这条主线。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是指引我前行的北极星。”孟红蕊如是总结他的科研哲学。


解码大脑的暗物质:在普遍性中寻找特殊性

  回国后,孟红蕊迅速组建团队,以帕金森病和脊髓侧索硬化症(渐冻症,ALS)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其细胞与分子层面的致病机制。他不仅延续了在细胞器病变(尤其是线粒体功能紊乱)方面的深厚积累,更将研究版图拓展至神经炎症等新兴领域,形成了多角度、系统性的科研布局,为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性病理特征及开发干预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短短5年间,突破性进展不断涌现。孟红蕊团队进一步证实:帕金森病患者脑中的线粒体蛋白CHCHD2发生突变时,细胞的“能量工厂”便陷入瘫痪——电子传递链效率骤降,ATP合成锐减。“这直接解释了为何对能量需求极高的多巴胺神经元会选择性死亡,成为帕金森病的主要受害者。”孟红蕊介绍道,这一发现不仅为帕金森病特征性的运动障碍提供了深层次的分子解释,更点亮了开发新干预靶点的方向。

  几乎同时,另一项关键突破在脊髓侧索硬化症研究中诞生。孟红蕊团队发现,TDP-43蛋白突变体如同一个“叛变”的调控因子,通过异常调节下游的微小RNAmiRNA),加剧了神经元的退行性风暴。这些成果如同精准的拼图,将神经退行性疾病复杂的病理地图进一步扩展与细化,其重要价值也让孟红蕊接连斩获国际神经科学领域的权威奖项。

  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汹涌疾病挑战,孟红蕊的思考中带着强烈的紧迫感:“神经退行性疾病存在惊人的异质性——看似相同的临床症状,背后可能潜藏着截然不同的分子机制。这种复杂性呼唤着超越单一学科、单一视角的综合解决方案。”

  一个核心的科学困境日益凸显:如何在疾病的普遍性规律中,精准定位每个患者或亚群的特殊性?为此,孟红蕊正积极推动着3个维度的创新融合: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发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帕金森病远程监测系统;利用大样本生物数据库结合疾病模型筛选分子标志物;探索AI算法辅助的分子机制解析。“传统研究范式正在变革,当生物技术遇上人工智能,我们便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工具,让破解神经退行性疾病异质性的核心密码成为可能。”孟红蕊表示。


实验室里的人文之光:从白纸到协作创新的沃土

  多年前东京的雪夜,决意归国的孟红蕊或许不曾预料,他将在千年姑苏城里,带领团队共同挑战神经退行之谜。

  从无到有地构建一个高效、有活力的研究团队,其中的艰辛只有亲历者才能深刻体会。然而,当一颗名为“探索”的科研种子悄然萌芽,经过几年光阴的精心滋养,它已成长为会聚十几名成员的蓬勃团队。“我们以多元为底色,以协作为纽带,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并肩前行,既经历过攻坚克难的艰辛,也共享过突破瓶颈的喜悦。”他表示,团队始终秉持“学术平等”的核心理念。无论是资深研究者还是初入实验室的学生,每个人的声音都被倾听,每个创意都被尊重。

  实验室里的人文之光,也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传承。这种开放、尊重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孟红蕊的师承谱系。提及自己的几位导师,他眼中泛起温暖的光:“导师对科研基本功的要求极其严格。无论是撰写论文还是评审项目,他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连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措辞都逐字推敲,力求完美。”而日本教授的言传身教则塑造了他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研品格:他曾亲眼目睹年逾七十的日本老教授为了获得最佳实验数据,毫不犹豫地跪在地上耐心调试精密仪器的执着身影。

  如今孟红蕊将这种精神注入团队建设。每周的一对一讨论不是进度检查,而是思维碰撞;学生遭遇挫折时,他总在会议室跟学生讨论,告诉他们失败的数据里往往藏着珍宝。

  当被问及归国感受,孟红蕊坦言:“压力性质变了。初期是证明自己的焦虑,现在是自我期许的内驱力。”5年间,他完成从搭建实验室到领衔国家级项目的跨越,更见证着中国神经科学的崛起。

  从东京雪夜到姑苏灯影,从疟原虫疫苗到大脑“暗物质”,孟红蕊的科研地图始终在拓展,但核心坐标从未改变——那就是对生命奥秘的无限好奇,和对解除患者病痛的坚定承诺。这条路漫长而艰辛,但他相信,当基础研究的深度、技术创新的锐度与团队协作的温度交织在一起,人类终将在对抗大脑病的战役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