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大国亮剑 和平筑梦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26

——中国强军之路的科技密码

本栏目统筹  李 莉

  

  202593日上午的天安门广场,45个受阅方队、数十型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依次展现。70分钟分列式呈现的不仅是军事仪仗,更是一部浓缩的国防科技史诗。从抗战时期的“小米加步枪”到今日“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方阵,中国军队用80年时间完成了从“钢少气多”到“钢气兼备”的蜕变。这场盛大阅兵宣告: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国防现代化的核心密码。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万人,专门科学研究机构仅30余个,现代科学技术几乎空白。面对“百废待兴”的国情,党中央迅速确立以自然科学发展为核心,服务于工业、农业及国防建设的科技发展战略。从“两弹一星”打破核垄断,到“神舟”飞船叩问苍穹,科技工作者用“敢为人先”的攻坚精神,在封锁中开辟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这种从零起步的拓荒精神,如同播撒在贫瘠土壤中的种子,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浇灌,终在新时代破土成林。

  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3.3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突破2212亿元,为科技突破奠定基石。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的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机制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效能。这种创新效能不仅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更通过区域创新集群的协同效应,转化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实际应用成果。阅兵展示的无人作战群、信息作战模块,正是京津冀、长三角等科创高地资源集聚的产物。

  区域创新集群的成功实践,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以人才集聚和创新机制为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正在持续释放更强大的创新动能。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居首的“人才红利”,支撑着量子计算机“九章”、超级计算机等尖端成果的涌现。这种创新势能的持续释放,既得益于顶尖科研人才的集聚效应,更依托于“市场导向+战略牵引”的创新模式,使中国创新能力排名连续跃升。

  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而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又为其提供了制度支撑。随着科技管理体制的系统性变革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正从要素驱动向制度驱动转变,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新的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改革任务,重构了科研经费管理、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中央科技委员会的组建与科技部重组,标志着科技管理体制的系统性变革。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将科技改革的成果全面上升到国家法律制度层面。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让科研成果转化更加快速,让管理死板的经费活起来、天女散花的项目统起来,为科技创新注入制度活力。

  当科技创新与国防建设形成深度耦合,制度红利的释放便催生出更强大的战斗力转化效能。从机械化到信息化智能化的转型,使中国军队装备建设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跨越。阅兵展示的“大国重器”背后,是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对作战形态的重塑。这种“科技-军事”的良性互动,既捍卫着国家主权安全,也为全球军事变革贡献中国方案。

  80载风雨印证:科技强军不是简单的装备升级,而是创新体系、人才储备、制度保障的系统工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正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盾,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矛,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途上,续写新时代的强国强军篇章。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5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