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致敬民族脊梁 赓续奋斗精神

    发布时间:2025-11-26

——科技报国基因的代际传承

  

  93日,当新型战机划破长空,智能无人作战集群如铁流奔涌,高超声速武器似雷霆出鞘,尖端装备阵列彰显科技强军的磅礴伟力;看北斗卫星织就天罗地网,量子通信铸就无形长城,人工智能构建智慧中枢,前沿技术集群正重塑大国重器的时代内涵。科技工作者心潮澎湃,立志以创新为楫、以科技为帆,在新的时代浪潮中架设连接未来的桥梁,让民族复兴的航船驶向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当空中护旗梯队的“武直十”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作为“武直十”的心脏——“玉龙”发动机的总设计师,我无比激动。在我国航空发动机谱系中,“玉龙”率先打破了国外对先进发动机技术及产品的封锁,也凝结了我和众多航空发动机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多少个无眠之夜,换来如今“玉龙”腾飞!我也立下继续创新、继续奋斗的誓言,愿与年轻同志们一起,让我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在众多令人瞩目的装备中,那些与水声探测、水下作战相关的新型水雷、鱼雷等“镇海神兵”,令我倍感亲切。它们的亮相,宛如一束束穿透深海的光束,照亮了我国水下作战力量的崭新征程。看到它们以如此昂扬的姿态接受检阅,我深知,这是我国水声领域技术突破与实力提升的有力见证,是我们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坚固基石。看着官兵们以整齐划一的步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接受检阅,我深刻感受到人民军队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更加坚定了为国防事业不懈奋斗的决心。

  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于辛:当8万羽和平鸽和8万只彩色气球同时腾空,天安门广场响起《歌唱祖国》时,我也忍不住跟着哼唱了起来。在歌声中,我又想到了我的父辈。如果父亲于敏能看到如今的景象,一定会感到无比高兴。他高兴的,不仅是国防事业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更是年轻一代国防科研工作者成长起来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父亲一直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投入国防事业,为国家作贡献。带着父辈的希冀,我们会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阶段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为祖国创造出新的辉煌业绩。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孔祥韶:93日,当海上无人作战方队以磅礴气势庄严通过天安门广场,作为一名船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思绪万千。这些大国重器不仅是国防力量的象征,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有力见证。随着福建舰即将完成全面配置,中国海军正式迈入“三航母时代”。这不仅是国家海上综合作战能力大幅提升的体现,也为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未来,我将带领团队在船舶设计、工艺优化与系统集成中不断追求卓越,以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回应时代召唤,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船舶力量”。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特级技师叶辉:钱学森曾说过,无剑可用和手里有剑不用是两码事。我们的实力每提高一点,为的是让腰杆子更硬,更能维护世界和平。我所在的研磨领域,其进步往往静默无声,不像研发新型导弹、新型火箭那样引人瞩目,但它决定了导弹和火箭的性能与可靠性。未来,我的工作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继续追求极致的精度、极致的均匀和极致的完美,让每一个精度都能达到极限,让每一个零件都能承受极限的考验,让每一寸表面都无懈可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主任工艺师刘争:在阅兵场上看到这些凝结着中国智慧的装备,我更加明白:每一次航天发射的成功,每一件国防装备的进步,都是无数人用“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坚守换来的。作为一名航天人,这场阅兵让我更加坚定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信念。未来,我将把阅兵场上感受到的力量带回工作岗位,带领团队在航天技术研发中精益求精,用更精准的发射、更先进的技术,为国防建设、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