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勇立潮头谋发展 砥砺奋进开新局

    发布时间:2025-11-26

——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纪实

  

  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荣昌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辖范围100.07平方千米,规划面积为29.8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0.08平方千米,几乎与城区面积相当。对荣昌人民来讲,这里就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回顾2024年,荣昌高新区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令人振奋的成绩单:累计入驻工业企业835家,投产企业625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9.59%、规上产值增长9.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18.57%,工业固投增长42.54%、研发费用投入增长46.26%,名列全市前茅;不仅成功创建并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荣昌·隆昌产业合作示范园更被两省市评为六个优秀园区之一。

  踵事增华,继往开来。2025年,荣昌高新区表示将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园区建设的核心动力,持续拓展创新创业空间,竭力创造一流条件、打造一流环境、提供一流服务,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扎实推动荣昌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的突破。这并不是异想天开的空洞口号,而是荣昌高新区工作人员上下一心的工作主基调。


“一件事一次办”

  在荣昌高新区里,有个别人难以打破的纪录,即开办一家企业最快只需1天。

  这仰赖于202311月正式揭牌投用的荣昌高新区党群服务中心。荣昌相关职能部门将30项行政审批权力、45项政务服务权力下放至高新区,高新区将其中59项涉及企业从开办到注销全生命周期事项,集成梳理成“企业开办、用地取得、工程规划、施工手续、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不动产登记、企业准营、员工录用、惠企政策兑现、企业简易注销”这10件“一件事一次办”事件,让企业从签约拿地到建成投产,全过程都可在党群服务中心体验“一站式服务”。

  以“企业开办”为例,过去,企业须到市场监督管理局窗口办理营业执照,到公安局窗口办理印章、门牌号,到人力社保局窗口开通社保,到发展改革委窗口办理投资备案,到税务局窗口办理税务登记证。现在,企业只须到企业开办窗口提交企业开办申请和相关资料,就能一次性办完所有事项,大幅减少了办事流程和办事时间。

  “近年来,我们通过荣昌高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减跑动’,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高新区的事在高新区办’,让政务服务更加贴近企业,杜绝了企业办事多处跑、重复跑、重复提交资料等情况。”荣昌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让企业只专注于生产经营的事,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也持续擦亮荣昌“123456”营商环境品牌。

  所谓“123456”营商环境品牌,“1”即来了就是一家人,“2”即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企业服务,“3”即尊重企业家、尊重投资人、尊重纳税人,“4”即随叫随到、不叫不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5”即尊商、重商、亲商、爱商、诚商,“6”即不把自己当成官、不随意对企业说“不”、不当“二传手”、不“事不关己”、不“本本主义”、不夹杂个人私利。

  此外,为给企业解难题、办实事,202311月,荣昌区委、区政府还在高新区建成并运行起“企业之家”,书记、区长担任一号服务员,不仅定期到“企业之家”坐班、面对面听取企业意见建议,还建立“企业之家”服务企业闭环工作机制,每周梳理各级各部门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情况,并报书记、区长研究分析,至今已推动解决用工、用电、用气、用地等难题1300多件。

  得益于此间良好的营商环境,目前荣昌区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78899”的格局——70%的技术创新成果,80%GDP80%的税收,90%的就业岗位,99%的市场经营主体均由民营企业创造,撑起了荣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梁。光是2024年,荣昌高新区便完成了21家企业的升规培育;帮助87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专家评审;使高企数量累计达252家,净增57家。联合科研院所及高校院所共建产业研究院,高新区组建了重庆市荣昌猪产业研究院、重庆市荣昌区琪金荣昌猪研究院,共同推动荣昌猪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联合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共建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聚焦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成功引进厦门科易网科技落户火炬云创孵化器,火炬云创、重牧硅谷、荣梦科技等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累计在孵企业523家。目前,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孵化等平台累计达231个。


“老产业”做出新增长

  “荣昌猪”是世界八大优良种猪之一。近年来,荣昌区人民跳出传统生猪养殖的局限思维,大力促进品种、品质、品牌协同发展,形成了一条集资源保护、商业育种供种、规模养殖、精深加工、饲料医药、生猪现货电子交易、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生猪全产业链,以荣昌猪为核心的畜牧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走进荣昌生猪交易市场,巨大的电子屏幕实时显示着各地生猪交易数量、交易价格等数据。这个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畜禽产品大市场,通过线上交易、线下交收的方式,破解了传统交易模式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交易不自由、中间环节长、品质难保证等弊端,如今已实现交易额1000亿元。

  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的运行,让荣昌掌握了海量全国生猪养殖、交易、流通的数据信息。高新区内顺势建设了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聚焦“猪生产、猪金融、猪交易、猪监管”,服务生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小养殖企业、个体养殖户降本增效,也为国家生猪产业宏观调控、疫病防控、监测预警和稳产保供等提供决策参考。

  不只是“荣昌猪”,荣昌还有“荣昌陶”“荣昌折扇”“荣昌夏布”几张叫得响的招牌。荣昌区“陶器烧制技艺”“夏布织造技艺”“制扇技艺”也是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锚定相关项目,荣昌高新区就招商引资课题精准发力,成果丰硕。

  荣昌高新区始终把招商引资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高位推进、高频调度更是高新区以实际行动践行招商承诺、布局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的制胜秘籍。2024年,荣昌高新区创新探索招商模式,锚定量质,开展专班化的精准招商,签约项目24个,合同金额96.5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4个、外资项目1个、战新项目15个、专精特新项目2个、上市公司2家,在库工业项目78个;推荐52家企业办理“融易贷”贷款1.4亿元,开展各种招聘活动85场次,协助企业解决用工2453余人;总供地3812亩,租用厂房10.42万平方米。社会投资类重点项目32个,累计投资68亿元。

  在荣昌,制陶、制夏布等“老传统”“老技艺”也衍生出一批传统民营经济,但长期处于小、散状态。为培育更多高质量企业,帮助本地小型民营企业成长,荣昌高新区率先聚焦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发力,修订高新区管委会“三定”方案,出台“三张清单”。当前,权责清晰、产业聚焦和布局合理的开发区发展格局正加快构建,高新区正致力形成独立财政结算体制,加速“三攻坚一盘活”改革步伐,加快转型做实平台公司。2024年以来,高新区内已压减企业3户,综合融资成本下降0.14%;清理闲置低效用地32宗,效果显著。

  在荣昌,原创歌曲《来了就是一家人》不时响起。歌曲唱道:千年荣昌拥抱您,来了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心贴心手挽着手砥砺前行……这既是荣昌的“待客之道”,也是今后的“发展之计”。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