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引领矿业科技 赋能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26

——记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在我国迈向矿业强国的征程中,矿产资源的高效、清洁与可持续利用始终是关乎国家资源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正是诞生于这一宏阔背景之下。自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依托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以来,实验室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引领,聚焦矿物加工领域的基础理论探索与前沿技术攻坚,致力于破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瓶颈,推动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从最初整合两大国家级研究中心核心资源,到如今发展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实验室不仅见证了中国矿物加工学科的崛起,更持续为其注入原创动力、奠定坚实根基,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矿物加工领域不可或缺的战略科技力量。


高起点建设与高水平平台

  ——筑就科研根基,打造创新引擎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其前身可追溯至“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及节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核心实验室,这两大中心在矿物加工领域深耕多年,前者聚焦有色金属清洁提取与节能工艺的工业化突破,后者专攻复杂矿产资源全组分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研发,深厚的技术积淀与科研积累,为实验室奠定了得天独厚的技术底蕴与极具前瞻性的科研基因。

  实验室筹建期间,依托单位凭借在矿冶领域的深厚资源,完成了科研体系搭建、人才团队组建等关键工作,于20137月顺利通过验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在2017年科技部组织的对99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实验室凭借扎实的科研成果与突出的转化效能脱颖而出,成为获评“优秀”的25家实验室之一,亦是金属矿开发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2025年,实验室顺利完成重组,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序列,依托单位拓展至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企业的工程化优势与高校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优势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了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新机制。

  一流的科研离不开一流的平台支撑。实验室拥有3600平方米的现代化科研场地,功能分区明确,涵盖基础分析、工艺研发、中试验证等关键环节。场地内配备了50多台(套)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包括激光粒度仪、化学品分子结构分析仪、矿物表面结构与性能测试系统、电化学测试平台、电泳仪、电导仪等,可精准开展矿物颗粒分析、药剂结构解析、界面行为监测等核心研究。以此为基础,实验室还构建了浮选电化学、酸性水生物氧化处理、大洋结核连续浸出、环境测试、矿物加工扩大中试线、火法金属提取等一系列专业实验平台与技术中心,覆盖从基础物性分析、过程模拟到工程化验证的全创新链需求,为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攻关提供了坚实保障。


聚焦前沿与攻坚突破

  ——锚定科学问题,驱动技术变革

  实验室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为核心主线,紧密围绕行业发展瓶颈与未来趋势,凝练出三大关键科学问题:矿石基因特性提取与选矿工艺智能决策、多力场耦合物理分选与浮选过程界面调控、矿物加工过程生态保护与循环利用。针对这些方向,实验室系统布局了5个重点研究方向:基因矿物加工及智能决策、复杂矿清洁高效分选理论与技术、浮选药剂分子设计与绿色合成、选矿装备力场分析与结构设计、矿冶固废增值消纳理论与技术。

  在基因矿物加工与智能决策方面,实验室致力于构建矿石基因数据库与智能决策模型,推动选矿工艺由“经验型”向“精准预测型”转变,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突破。在复杂矿物分选领域,实验室发展了多力场耦合分选与界面调控新理论,显著提高了复杂低品位矿产资源的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在绿色选矿药剂研发中,实验室通过理性分子设计与绿色合成,开发出多种高效、低毒、易降解的新型药剂,助力选矿过程的清洁化。在重大装备研发方面,实验室依托深入的力场模拟与结构创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效分选设备,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在固废资源化领域,实验室形成了多途径、高值化的消纳与利用技术体系,为矿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多年来,实验室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0余项,产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实验室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0余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2项,发布国家及行业标准665项;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2000余篇。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矿物加工科学理论体系,更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众多矿山企业,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服务“一带一路”资源合作作出了切实贡献。


凝聚人才与共创未来

  ——汇智聚力赋能,引领高质量发展

  实验室深刻认识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和根本保障。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实验室汇聚并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23人,流动人员54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60多人,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者分别为15人和45人。这支团队不仅在本领域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深耕不辍,更始终面向产业一线,将论文写在车间里、将成果转化在产线上,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标准制定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模式。

  面向未来,实验室将继续秉持开放、协作、创新、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加速形成矿物加工领域的新质生产力。通过持续推动智能选矿装备、绿色药剂体系、循环利用技术等方向的原创突破与成果转化,实验室致力于构建覆盖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全链条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全面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实验室不仅是我国矿物加工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科技创新策源地,更是全球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技术合作的基地。它肩负着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未来,实验室将继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指引,坚持“四个面向”,不断攀登科技新高地,为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绿色化、智能化、高值化,为建设矿业强国和美丽中国贡献更大的智慧与力量。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