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26
——中国强军之路的科技密码
本栏目统筹 李 莉
2025年9月3日上午的天安门广场,45个受阅方队、数十型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依次展现。70分钟分列式呈现的不仅是军事仪仗,更是一部浓缩的国防科技史诗。从抗战时期的“小米加步枪”到今日“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方阵,中国军队用80年时间完成了从“钢少气多”到“钢气兼备”的蜕变。这场盛大阅兵宣告: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国防现代化的核心密码。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万人,专门科学研究机构仅30余个,现代科学技术几乎空白。面对“百废待兴”的国情,党中央迅速确立以自然科学发展为核心,服务于工业、农业及国防建设的科技发展战略。从“两弹一星”打破核垄断,到“神舟”飞船叩问苍穹,科技工作者用“敢为人先”的攻坚精神,在封锁中开辟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这种从零起步的拓荒精神,如同播撒在贫瘠土壤中的种子,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浇灌,终在新时代破土成林。
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3.3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突破2212亿元,为科技突破奠定基石。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的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机制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效能。这种创新效能不仅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更通过区域创新集群的协同效应,转化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实际应用成果。阅兵展示的无人作战群、信息作战模块,正是京津冀、长三角等科创高地资源集聚的产物。
区域创新集群的成功实践,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以人才集聚和创新机制为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正在持续释放更强大的创新动能。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居首的“人才红利”,支撑着量子计算机“九章”、超级计算机等尖端成果的涌现。这种创新势能的持续释放,既得益于顶尖科研人才的集聚效应,更依托于“市场导向+战略牵引”的创新模式,使中国创新能力排名连续跃升。
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而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又为其提供了制度支撑。随着科技管理体制的系统性变革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正从要素驱动向制度驱动转变,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新的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改革任务,重构了科研经费管理、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中央科技委员会的组建与科技部重组,标志着科技管理体制的系统性变革。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将科技改革的成果全面上升到国家法律制度层面。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让科研成果转化更加快速,让管理死板的经费活起来、天女散花的项目统起来,为科技创新注入制度活力。
当科技创新与国防建设形成深度耦合,制度红利的释放便催生出更强大的战斗力转化效能。从机械化到信息化智能化的转型,使中国军队装备建设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跨越。阅兵展示的“大国重器”背后,是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对作战形态的重塑。这种“科技-军事”的良性互动,既捍卫着国家主权安全,也为全球军事变革贡献中国方案。
- 资讯

-
-
2025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5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召开...
-
薪火十年,益心同行 | 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十周年纪念活动温暖绽放
八十六载精神传承,十周年初心不改。2025年11月12日,时值伟大的国...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2月28日上午,《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原名《中国逻辑学家...
-
关于个别单位和个人冒用我社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的声明
近期,我社接到反映有个别单位及个人,未经我社授权冒用“《科学中...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2025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