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27
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我一贯惜时如金,在科研工作中更是如此,不敢浪费任何一点时间,我也同样以这样的标准严格要求团队成员。有一次“突击”检查实验室,我发现有学生没有盯着数据采集而是在上网闲逛,顿感痛心。我劝诫学生,做实验必须专心致志,要对得起国家对我们的支持。
其实,做实验就像骑自行车。刚开始学,没有成就感;等学会了,骑车速度快了,就觉得很愉快。我常用对待骑自行车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要把仪器熟练掌握得像每天骑的自行车一样,听到链条响了就知道该给它上油,链子断了要会修,让仪器始终以一种完美的状态运行。
“追求极致”是我做科研一直坚持的信念,也是我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对他们提出的核心要求。这背后都需要勤奋和积累。在我看来,50米的高楼需要20米的地基,100米的高楼就需要40米的地基,瞄准的问题越难、科学问题越重大,越需要前面长期的积累和学术积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土成山,才能风雨兴焉;积水成渊,才能蛟龙生焉。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能以“追求极致”为精神指引,怀揣“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不惧失败、无畏艰辛,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脚踏实地、深耕细作,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积累,一步一个脚印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杨金龙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校长
回望同济大学118年的办学历程,“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初心始终如一。抗战时期,同济人告别上海吴淞校园,一路辗转多省,以万里跋涉践行科教救国的信念,在烽火连天中走出一条文化不断、弦歌不辍的壮丽长征。虽屡经迁校之艰、颠沛之苦,同济始终未忘“教育兴邦”之重任,“工以强兵,医以援战,发展教育,培育栋梁,服务社会,强健祖国”,为抗战胜利挺起了一道不屈的精神脊梁。
新中国成立后,同济人又将满腔热血投入到了国家建设和科教事业的发展中。从中国人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大跨度斜拉桥南浦大桥,到被誉为“工程界的珠峰”的港珠澳大桥;从我国首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一号”,到全球最快的时速600千米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从中国海区首个国际大洋钻探计划航次,到全球首例人类自体肺干细胞移植再生——在一项项重大工程、一次次技术突破、一场场科学远征中,处处闪耀着同济人挺膺担当、矢志报国的身影。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置身智能时代的澎湃洪流,我们更需冷静思考“为何创新”“为谁创新”这一根本命题。唯有如此,创新才能获得更为深厚的力量、更为崇高的意义。希望你们坚持科技向善,弘扬人文精神,坚守伦理底线,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社会公正与可持续发展,让科技创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希望你们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引领智能时代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迈进。
徐扬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在AI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培养人才呢?我认为应遵循学、思、践、悟4个过程。
学:学习要有好奇心和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效的。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方法,因为大多数知识都是靠自己学来的。同时,我们要少“教”一点,多“育”一点,把重心放在育人上,而非教书。过多的知识会占据学生的脑袋,限制他们的创新思维。
思:学完了以后要能够去思考。思考需要闲暇的时间,没有闲暇的时间,人怎么会思考呢?因此,我们要给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去深入思考问题。
践:实践是AI时代教育的核心。优秀教育的效果主要看体验,实践本身就是一所学校。中国的同学欠缺的就是实践,没有实践,知识就会全部还给老师。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领悟一生中应该记住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生“悟”。
悟: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和人生的道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悟性,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在具体的教育改革方向上,我认为应重“理性”轻“记忆”,加强对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来领悟知识;培养创新人才,让学生学会提问和想象;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创造力;促进文理融合和跨学科发展,提供完整的教育和启发完整的人格;让学生观世界以形成世界观,具备全球眼光和同理心。
龚新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技术的革新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新材料的进步。以往的新材料研发主要依据研究者的科学直觉和大量重复的“尝试法”实验。材料的研发有点像玩乐高积木,可以有很多种搭法、无穷的组合可能,但什么样的材料是有用的,过去没法直接回答。但有了AI技术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AI可以快速地进行配比、模拟来验证。AI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
AI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正在深刻地变革分子动力学模拟领域,解决了该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核心瓶颈问题。譬如传统分子动力学的核心是“力场”,即描述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数学函数。传统力场基于简单的物理近似,虽然计算快,但精度有限;而高精度的量子力学计算虽然准确,但计算成本极高,无法用于大体系或长时间模拟。AI通过从量子力学计算产生的大量数据中学习,可以构建出既接近量子力学精度、又接近传统力场计算速度的机器学习力场。
用传统的实验设备是无法捕捉分子的动态过程的,但AI(如无监督学习算法)能分析模拟数据,自动识别出描述动态过程本质的关键变量(反应坐标),让我们能实际“看到”原本几乎不可能捕捉到的动态过程。因此,AI使得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物质科学领域再一次出发。
(资料来源于科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