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解密“海-气”,守望蔚蓝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26

——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副教授石剑

郑 心  周晴晴

  

  20世纪卫星遥感技术的突破与21世纪人工智能的飞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对海-气相互作用机制的解析。可当迷雾逐渐被拨开,出现在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副教授石剑为代表的年轻学者面前的挑战却越来越多。当厄尔尼诺每每搅动太平洋的深梦,亚马逊的蝴蝶便扇动翅膀抖落暴雨;当拉尼娜轻抚赤道的脸庞,撒哈拉的沙粒便乘风远航。气候学家仍立于海-气对话的自然史诗中,试图找寻一个系统认知全球气候的真相。

  快意雄风海上来,未掣鲸鱼碧海中。海洋是社会发展中逐渐被打开的全新科学空间,也是石剑出生的地方。北临渤海、南邻黄海的天然地理位置注定让山东成为“向海图强”中国梦迎风起航的重要阵地之一。也是因此,从童年时代起,石剑心中就埋下了一份读懂海洋的美好愿景。走入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后,她更是将希望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书香里,恰好就藏着不断进步的机遇。大学三年级,偶然在中国海洋大学的图书馆翻到钱维宏教授所著的《天气学》,让石剑萌生了拜入其门下的动力。再加上钱教授曾成功预测19971998年那次对人类社会、经济及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影响的厄尔尼诺事件,更让石剑心向往之。“我那时候逐渐认识到,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是影响我国气候的关键因素,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它研究明白。”

  从主持以“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影响”为题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到撰写毕业论文,再到成功进入北京大学直博,石剑方向不改,自信不减,创新不止。当然,这背后不仅有明辨深思的个人努力,书页翻动处,也回荡着导师前辈孜孜不倦的引导教诲之声。

  “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我曾给云南大学的陈文教授发过一封邮件。我们并不认识,我只是单纯地表达对科学问题的不解,没想到陈教授真的回复了,并一针见血地解答了我的疑问,令我豁然开朗。”这是停留在石剑脑海中关于良师益友的第一个故事,却没想到属于自己的“幸运”才刚刚开始。

  “我没想到真的有机会跟钱老师一起做研究,更没想到我这样的‘小透明’也能得到他的赞扬与鼓励。”“我没想到自己能获得公派访学的机会。”石剑总说,自己是幸运的人,但事实证明,梦想的种子除了悉心浇灌,还需要自己冲破土壤的藩篱,才能见天光。在美国耶鲁大学虽然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但石剑十分珍惜这段经历。“当时我一刻都不敢浪费,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又早起,深刻体会到了被梦想叫醒的感觉。”而同时,她也十分感谢国外导师阿列克谢·费多罗夫.Alexey Fedorov)教授给予她的指导与鼓励。“他也是一位有独到科学见解、人品极佳的老师,我时常感慨自己的幸运,人生中总能遇到这样值得敬重的贵人。”石剑谦虚地说。

  关于毕业后重回家乡的决定,是石剑深思熟虑后的最优选择。“平生爱大海,我离不开故土的,且我研究的课题恰好能与中国海洋大学的优势相结合,何乐而不为。”于是,在一年潮水最盛的时节,石剑回到了中国海洋大学,也走入了守望蔚蓝的队列中。

  近年来,石剑一直以暖斑(即发生于中纬度东北太平洋混合层的持续性海温异常增暖现象)为科研兴趣,致力揭示其物理机制及气候效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2024年,石剑在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热带外大气遥相关促进了东北太平洋暖斑的维持》(Northeast Pacific warm blobs sustained via extratropical atmospheric teleconnections)的学术论文。此项研究创新性地从中纬度大气遥相关的视角,揭示了大西洋和地中海区域对触发暖斑北侧大气高压异常的远程贡献。

  虽然未来未至,但抵御逆风的勇气,石剑已在学校与团队的多方支持下获取;定义未来的能力,也在一次次失败中被锻造完全。“我希望从对大气的科学分析里获得预测的能力,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包括政策制定提供助益,也呼应着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她说。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5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