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26
——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银珊
郑 心 徐艳慧
科学发展为什么总是格外触动人的心弦?因为它不断为人类提供更宏大或更细微的视角观照当下,因超越而持续产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比如20世纪80年代,0.1THz~10THz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射线源和检测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与发展,相关重大科学价值第一次被深刻地挖掘出来。直到现在,它仍然是电磁波谱中一块独特而神秘的频率窗口,仍未被开发利用完全。可以说,这几乎是电磁波谱中最后一片蓝海,不仅紧密关联着6G通信的发展,还在医疗诊断、射电天文、物体成像等多个领域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加持作用,引领人类文明走入“太赫兹时代”。
“比太赫兹波长更长的微波,主要应用于通信领域即传输信号,属于电子学领域;比它短的红外线则主要用于成像,属于光学领域。太赫兹恰好处于电子学与光学的过渡地带。”与太赫兹“相伴”十余年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银珊几句话便将太赫兹的重要意义讲得明白,它是人类为探索世界打开的新窗口,也是她将为之奋斗毕生的科研目标。
对于银珊而言,最初选择走近光、探索光,只是一个“顺势而为”的决定——因为理科成绩足够优秀,再加上一点点的兴趣,便将她推入了中央民族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但惊艳容易,经久却难,幸得良师言传身教般的谆谆教导,才让银珊真正明白光学的光明前景,以及科研的工作宗旨,即见势,要靠胸怀全局、登高望远;成势,要靠脚踏实地,实干笃行。心有前行方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便成了下一片福地,在这里,她领略到很多物理学大师的风采,也十分感谢与博士阶段导师汪力研究员的相遇。“他是一个通透的人,”多年之后,银珊如此回忆,“每次跟他交谈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他的大局观、前瞻性都让我钦佩不已;而在生活上,他又变成了一个随性却不失绅士风度的人,后来我明白,这大概就是腹有诗书的从容。”人生范本在前,银珊认为,大概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复制或追赶这些心目中的榜样、看得见的哲理。于是,在即将毕业之际,她做出了一个关于拼搏的决定——以所学回报桑梓,让多年的乡愁得到慰藉,同时也在山清水秀的大美风景里,添上科技发展的一笔。
近十年后,40余篇被收录进《科学引文索引》(SCI)及《工程索引》(EI)的学术论文证明了银珊选择的正确性,2023年颁发的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八桂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与十余项发明专利更彰显了她的不懈努力。长期从事人工电磁材料(又称超材料)及新型光电检测器件研究,她已经对其中电磁响应特性和复杂耦合机理做出了一系列揭示和阐述,更重要的是,她尝试将量子控制技术、机器学习等交叉学科的新颖设计方法融入其中,开拓了机器学习在功能器件设计和优化中的应用,实现了一系列新型太赫兹功能器件的设计、制备及表征,促进了太赫兹技术在通信、成像、传感等领域的发展。基于此,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可编辑泵光的太赫兹主动光控多功能器件研究”“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太赫兹超表面多功能复用器件研究”,以及4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
“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比如我们基本上搭建出了从器件结构到光谱响应的正向预测模型,这可以避免传统仿真模拟的过程,将效率以几何倍数提高。另外,我们可以做到从光谱响应逆推器件结构,这在以往人工设计的背景下很难实现,但这样显然更能适应不同器件的按需设计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