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26
——记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罗璧君
李 莉 吕腾波
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阵地,核酸作为承载遗传密码的核心物质,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突破口。其基础研究关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根基建设,应用探索则直接面向“健康中国”的重大需求——从肿瘤精准治疗到传染病快速检测,从基因编辑技术创新到核酸药物研发,这一领域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能将个人科研志趣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通过原创性研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正是当代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所在。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罗璧君带领的跨学科团队,用科研深耕诠释了科技报国的理想:从DNA纳米结构的分子设计,到核酸治疗、检测技术的应用转化,她以化学家的精准和科学家的情怀,在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地带开辟出一条创新之路。
始于初心 源于热爱
在香港浸会大学应用化学系的实验室里,读大学二年级的罗璧君第一次触摸到化学的灵魂。原本抱着“本科毕业便工作”心态的她,在黄文成教授的课堂上经历了认知的颠覆——那些看似枯燥的化学公式背后,是诺贝尔奖得主们攻坚克难的生动故事,是化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鲜活案例。“原来化学可以如此富有魅力。”这个顿悟,为她开启了科研人生的序幕。
黄文成教授以治学严谨著称。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偏差,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正是这种严师风范,让罗璧君在硕士阶段毅然选择留校深造。黄教授充满激情的授课改变了罗璧君的认知,他不仅传授给她严谨的治学态度,更以开阔的视野建议她继续在更广阔的学术舞台发掘个人潜能。
带着这份鼓励,2006年,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罗璧君第一次离家,飞越重洋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初到异国,语言与文化差异构成第一重挑战,但更大的突破来自学术视野的拓宽——从熟悉的化学转向陌生的DNA相关研究。“DNA不是生物学的专属领域吗?”她曾心存疑惑。这段探索经历不仅突破了学科边界,更让她发现了化学与生物学交叉融合的无限可能。
在麦吉尔大学期间,罗璧君尤为钦佩导师哈纳迪·F.斯莱曼(Hanadi F. Sleiman)教授展现出的学术韧性与生活智慧。“她每天要兼顾繁重的科研教学与两个孩子的照料,常常等到深夜孩子们入睡后,才开始处理我们的邮件和科研工作。这种在多重角色间游刃有余的能力,让我对女性学者的平衡艺术有了深刻认识。”如今已成为母亲的罗璧君,更能体会这份双重责任背后的不易。
哈佛大学的博士后经历,让罗璧君遇到了另一位人生导师朴洪坤(Hongkun Park)教授。这位严谨的学者不仅以卓越的科研能力影响着她,更让她领悟到导师与学生之间应有的双向尊重与有效沟通。每周固定的聚餐时光,既是学术思想的碰撞,也是人生智慧的传递。在哈佛的系统学习,使她的化学积淀与生物学新知完美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回望求学路,罗璧君特别感念3位导师的深远影响:黄文成教授点燃了她对科研的热情;斯莱曼教授让她认识到女性学者在科研与家庭间的平衡艺术;朴洪坤教授则教会她作为导师应有的智慧——不要给学生设定过高的目标,但要保持适度的要求。
“科研是一条漫长的路,但当你真心热爱它,每一步都值得。”如今作为导师的罗璧君,正致力于培养更多对科研真正怀有热情的学生。从香港出发,经过海外深造,最终回到香港城市大学传承学术理想,这种教育的循环或许正是学术传承最动人的写照。
创新为魂 笃行不怠
回国后,罗璧君敏锐地把握学科交叉趋势,逐步转向应用研究,将化学合成与生物学知识深度融合,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
经过持续攻关,罗璧君带领团队在有机合成、DNA纳米技术及纳米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通过将DNA与有机分子结合,团队成功构建了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型DNA纳米体系,并通过对三维纳米结构的构型、尺寸和刚度的精确调控,展现了DNA材料卓越的可编程性和可控性,为化学与纳米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在刺激响应性DNA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团队创新性地将光敏分子整合到DNA链段中,实现了材料构象的光控转变。这一突破解决了该领域长期存在的关键技术瓶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罗璧君率团队领先构建了可响应UV、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DNA逻辑门装置,并通过可重置设计实现了装置的重复开关操作,为可寻址逻辑门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针对核酸药物临床应用面临的稳定性难题,罗璧君团队提出创新的聚合物合成策略,开发出序列可控的核酸类似聚合物。在癌症治疗领域,团队合成的苏氨酸核酸(TNA)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在极端pH条件和血清环境中均能保持活性,且具有低毒性和高效细胞摄取特性。动物实验证实,TNA聚合物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为反义疗法提供了新选择。
这种突破性的治疗潜力,进一步激发了团队探索TNA在诊断领域的应用价值。他们成功构建了基于石墨烯的TNA生物传感器——GO-TNA。这些原创性成果已获得国际专利认证,基于TNA的miRNA检测技术更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彰显了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转化潜力。
创新成果的背后,是团队在技术攻关过程中克服的重重挑战。罗璧君坦言,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始终直面材料稳定性与递送效率等关键难题。例如在光响应药物递送项目中,针对不同疾病靶点需要定制特定波长的小分子底物,这一过程需要反复实验验证。在脑部疾病治疗研究中,团队历时4年才攻克血脑屏障穿透和精准定位的技术难关。这些技术突破为后续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罗璧君尤为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她主持的多个香港及内地科研基金项目,均聚焦于解决实际生物医学难题。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团队正积极推进核酸传感器等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展望未来,罗璧君将继续深化跨学科人才培养,致力于开发经济高效的精准医疗方案,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贡献创新力量。
聚力赋能 普惠共生
在科研训练上,罗璧君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她让每个学生主导一个完整的研究方向,从问题提出到解决全程参与,避免依赖他人。这种模式让学生更主动,也能更快成长。她认为,课题组管理经验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同样重要,因此会分配学生一些教学与管理任务,锻炼他们的领导力。
罗璧君将团队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科研共同体。这支规模控制在10人以内的国际化科研队伍,会聚了来自马来西亚、英国等国的优秀人才。多元文化背景不仅丰富了团队的科研视角,更通过定期聚餐、节日庆祝等活动,形成了超越传统师生关系的深厚情谊。每周的组会是团队的核心交流时间,罗璧君能确保与每位学生有充分的一对一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困惑。
团队目前聚焦核酸治疗与成像技术,如基因编辑在核酸治疗中的应用,这与mRNA疫苗开发等前沿领域相关。此外,团队也在探索低成本核酸成像技术,希望突破传统CT等高成本检测手段,让技术更普惠。
罗璧君带领团队正与厦门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将核酸检测技术推向市场,并计划开发整合型产品。最近,她还加入了香港城市大学海洋环境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将核酸技术应用于海洋污染物检测,拓展环保研究方向。
罗璧君认为,当前科研水平与国际课题组差距不大,大家都在解决类似问题,如技术的稳定性与转化应用难题。未来,团队希望结合AI与传感器技术,开发居家智能检测产品,进一步降低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