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8
文 程义勇 杨月欣 葛可佑
1938年,《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这篇文章只有区区数千字,虽然篇幅不大,却在营养学领域展现出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进步。因为此文内容浓集了200余年以来营养学研究成果的结晶,其中既包含着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卓越贡献,也包含着全世界数百位科学家的辛勤付出,当然还有中国营养学家对国人营养状况及本土食物营养成分的调查研究。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营养研究的理论成果不再仅仅停留在论文和书稿里,而是开始在中国居民的饮食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在现代营养学尚未诞生之时,营养缺乏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种类之一。脚气病、夜盲症、大脖子病……到处可见,大批患者不得不承受病痛的折磨,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自从科学家在食物中发现了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素之后,营养缺乏病得到了有效治疗。然而,如何预防营养缺乏病的发生,也就是说,人们每天需要从饮食中摄取多少营养素才能满足机体的需求,成为科学家需要解决的紧要问题。于是,在营养学研究这个舞台上,探讨营养素需要量的一场大戏拉开了序幕。
随着实验方法的改进和研究范围的拓展,营养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有关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最初的研究目标只是为了预防营养缺乏病的发生。而现今的营养需要量研究已经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既要防止营养素摄入太少,也要预防摄入过量引起失衡,还需要减少饮食相关慢性病发生风险。于是,一个新的营养学概念——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逐渐被科学界和大众认知,并在评价和指导公众饮食营养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开始
19世纪中期,我国国民的营养不良问题非常严重,由此引起的疾病和死亡现象极为多见。为了解决众多国民的营养与疾病问题,中国的科学家把膳食营养视为最值得研究的学问之一。从20世纪初叶开始,在科研经费匮乏、科研条件简陋、技术方法落后的初始阶段,中国的生物化学和营养专业的前辈,克服各种艰难曲折,为中国的营养事业努力拼搏。
1928年,北平协和医学校生理化学系吴宪教授编著出版《营养概论》一书,其中专设一章《营养之需要》,讲述人体必需的总热量、蛋白质、糖与脂肪、无机盐及维生素类等内容,第一次将营养需要的概念正式引入国内学界。
随后,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针对国人饮食存在的营养问题,进行相关的调查与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营养研究论文,并开始考虑如何将营养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国民饮食实践。
1936年,时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主席黄子方教授聘请吴宪、窦维廉、侯祥川、孙文郁、黄桂宝5位专家组成“营养委员会”,在参考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论证写出了《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该文建议成人能量需要为2400~2700kcal/d,蛋白质需要量为1.5g/KgBW·d,并强调摄取充足的钙、磷、铁、碘及维生素A、B、C、D,以预防营养缺乏。这份文件于1938年发表在《中华医学会特刊》第10号及国联健康组季报上。这是中国营养学家制定的第一个营养素需要量文件。尽管“最低限度”这几个字折射出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国民生活困苦不堪的窘迫影像,但这份文件的发布,对于改善抗战时期的老百姓和军人的饮食营养状况,还是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巨变,百业待兴,营养学家仍然把改善民众营养状况作为首要研究目标。1952年,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学系杨恩孚等专家编发《食物成分表》,其中包含了一个内容更全面的“营养素需要量表”。该表将中国人分为成年男女、少年男女和儿童共5类人群,分别提出了热量、蛋白质、钙、铁、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和抗坏血酸等营养素的每日需要量。
1955年,中央卫生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系的专家对“营养素需要量表”中的数值进行了修订,并根据国际营养学界的研究发展,将此表命名为“推荐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RDA)。
1962年,正是中国民众面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第一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研讨和修订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当时的卫生部钱信忠部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黄家驷院长都出席会议并致辞,凸显政府和医学界对国民营养问题的高度重视。此后在1981年、1988年举行的第三届、第五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都对中国居民RDA进行了讨论和修订。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营养专家,如侯祥川、郑集、徐达道、沈治平、金大勋、陈学存、顾景范、李珏生等,都在RDA修订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诞生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营养学界对RDA进行了系统研究,逐渐形成了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的新概念。时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教授注意到国际营养学的新进展,遂召集学会相关专家举行专题营养会议,研究讨论DRIs的问题。会议一致通过制订《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提议,并组成了专家委员会及秘书组。委员会主任委员由葛可佑担任;参与制订工作的专家按照编写内容分为5个组:能量及宏量营养素组、常量元素组、微量元素组、维生素组、其他膳食成分组。各组分别由何志谦、赵发伋、李珏声、顾景范、葛可佑(兼)担任组长,由翟凤英任秘书组组长。
经过30余位营养学专家的努力,第一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在2000年10月出版发行。这部著作汲取了当时国内外营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将中国学者沿用了数十年的RDA表发展成为一本内容丰富的营养学专著。其中不仅包含与营养素需要量相关的多个指标,如营养素的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等,使得原来的营养素需要量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指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防止人们过量摄入营养素,避免健康损害提供了一个安全保障。
从2013年到2023年,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专家对《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了两次修订,以便汲取国内外营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其在指导中国居民的饮食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2013版由程义勇教授牵头,组成修订委员会和编写团队,杨月欣、杨晓光、翟凤英、郭俊生、苏宜香为副主编。2023版由杨月欣教授牵头,副主编为马爱国、孙长颢、杨晓光、丁钢强、马冠生、常翠青。
与2000版相比,2013年、2023年两次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在术语概念、具体内容和应用范围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展。其一是修订工作遵循循证营养学与风险评估原则,增加了科学证据的基础工作程序。其二是注重以中国居民为对象的膳食调查或营养需要量的研究结果,新建立了国人体重、身高、母乳等参考数值,新增加和修订了铁、碘和能量等数值。其三是增加了植物化学物等其他膳食成分的建议摄入量。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修订进展是提出预防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指标。因此修订版对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提出“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AMDR)”,对微量营养素提出“预防营养相关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PI-NCD)”,对其他膳食成分提出“特定建议值(SPL)”等,同时根据目前可以得到的科学证据,为这些新指标分别制订了适宜数值。
从中国营养学家提出“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起始,经过80多年的发展,现今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已经发展成为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于一体,所有营养学专业人员案头必备的一部营养学权威著作。这部著作不仅包含了能量、宏量营养素、矿物元素、维生素、水及其他膳食成分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所有成分,而且对不同成分的性质、生理功能、需要量、安全性,以及预防饮食相关慢性病的作用,进行了系统介绍。
科学家精心打造的营养“度量衡”
如表1所示,在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包含了必需营养素(35种)、水、膳食纤维等其他膳食成分(16种),共计1300多个数值。其适用范围涉及婴儿、儿童、少年、成人、孕妇、乳母等不同年龄、性别和生理状况的人群。应该指出的是,其中列出的每一个数字都包含着巨量的营养信息。
数以千计的各种食物,数十种必需营养素和其他食物成分,再加上不同遗传背景、不同生理状况及不同生活方式对营养需求的影响,使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研究过程充斥着无数个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在中外营养学家锲而不舍的长期努力下,上面的问题逐渐明晰,DRIs的内容也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
营养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改善广大民众的营养健康状况。DRIs的发展不仅从其渐趋完善的科学内涵中可以看到,也可以从越来越广泛的实际应用中反映出来。时至今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作为营养领域具有科学权威性的“度量衡”,已经得到政府、科学界和社会民众的高度重视,并在许多领域推广应用。
DRIs的主要用途是对个体和公众进行膳食营养评价和管理。例如应用EAR既可以衡量一个人对某种营养素是否摄入不足,也可以评估群体中某种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发生率;又如,在营养师为幼儿、青少年学生或其他人群制订食谱时,就常用RNI或AI作为他们每日摄入营养素的目标值,力求通过合理的食物搭配,满足他们的营养需求。至于UL这个指标,对于经常服用营养素补充剂的人尤为重要。如果他们摄入的营养素超过UL界定的数值,就意味着可能会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所以,在为某些居民提出营养建议时,务必使其每日摄入的营养素总量低于UL,以避免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防控饮食相关的某些慢性病,对于提高广大民众的健康水平、减少医疗开支和家庭负担,乃至保护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在这一领域设置了多种指标,力求层层把关,将慢性病的发生率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其中,AMDR可以用来限制3种产能营养素的摄入量,以期降低超重、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发生风险。钾、钠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达到PI水平则可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发病率。参照SPL的建议摄入量,适当多吃一些富含植物化学物的谷类、蔬菜、水果等食物,对于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降低慢性炎症反应、维护多器官健康均有裨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政府对居民营养状况的重视,许多营养相关政策、标准及科普著作相继出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在制订《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婴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等营养标准中,都是重要的科学依据,在指导企业研发和生产营养相关产品,指导消费者合理选择和食用这些产品,保证中国居民能够摄入全面而均衡的营养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指导民众的饮食实践也需要运用DRIs的科学证据,编写通俗实用的饮食营养宣传资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是基于DRIs,紧密结合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和营养状况而编写的科普著作。该书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颇具中国特色的“平衡膳食宝塔”图,其中推荐的食物摄入量,正是根据DRIs推荐的营养素摄入量换算而来。
DRIs的主要适用对象是健康人群,但对于那些患有肥胖、轻度高血压、2型糖尿病、脂质代谢异常等疾病的人群,也具有减缓疾病进展,甚至逆转病情的重要意义。如我国专家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为科学依据,制定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国家标准。该文件根据肿瘤、肾病、肝病、炎性肠病、胰腺炎、难治性癫痫、肌肉衰减综合征、创伤、感染、手术等患者的特定疾病状态,分别提出营养配方食品的组成成分及其含量,为促进这些患者的康复带来了福音。
综上,DRIs经过一代又一代营养学家的努力,已经成为中国营养的黄金“度量衡”,随着科学的进步,其意义将会进一步凸显。
编辑:李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