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我国营养科学研究工作十大成就(1945—2025)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8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会

  

  01 营养缺乏病的研究防治取得显著成效,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的能量-蛋白质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等严峻营养问题,国民体质明显提升

  

  营养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众面临的主要营养问题是营养不足,包括能量-蛋白质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民众的生产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我国老一辈营养学家杨恩孚等提出了满足能量基本需要的粮票供给制和“九二米、八五面”的粮食加工政策建议,有效保证了粮食供应和国民基本营养需求;当能量获得基本保证后,严重的微量营养素缺乏引起的各种疾病在国内高发,杨恩孚、陈学存、王成发、杨光圻、沈治平、葛可佑、王光亚等营养专家通过实地调查、实验室检查,结合当时的条件提出相应的干预补充措施,先后解决了抗美援朝部队官兵的夜盲症、南京军区的核黄素缺乏病、新疆南疆地区居民的烟酸缺乏病(“癞皮病”)、江西抚州居民的维生素B1缺乏病等问题,为军队、民众体质提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02 硒预防克山病及人体需要量研究,发现硒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为全球制定硒需要量提供权威数据

  

  20世纪6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开展了人体硒暴露水平调查和环境(水、土、粮等)硒水平分析,确定了人体低硒状态是克山病发病的主要因素;随后,开展大规模人体补硒干预试验,肯定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效果,也有效地控制了克山病的暴发,确定了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由此,克山病科研小分队的杰出工作也于1980年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4年荣获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学会施瓦兹奖(Schwartz)。

  1966年年初,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杨光圻团队对恩施地区外环境(煤、水、土、粮)和内环境(人、发、血、尿)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开展了硒过量危害研究,发现湖北省恩施地区为高硒地区,居民出现脱发脱甲等临床硒中毒表现。该研究成果于1988年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2年至1990年,杨光圻教授团队经过8年努力,完成了人体硒需要量和安全摄入量研究,确定膳食硒生理需要量为50μg/d,最高安全摄入量为400μg/d,中毒剂量(指甲变形)为800μg/d。这一成果填补了人类硒营养学的空白,为我国居民硒膳食参考摄入量(RNIUL等)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该成果为世界各国制(修)订其DRIs提供了重要参考,并于1991年获得原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03 系统开展国民营养健康监测工作,动态揭示了中国国民营养健康状况,为国家相关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可靠支撑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是了解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也是分析评价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客观指标。1959年,由陈春明教授牵头,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营养调查。调查范围为20个省、4个自治区及北京、上海两市,调查样本量超过100万人次,包括膳食调查、体格测量和血生化检查。198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室组织了第二次全国营养调查,样本量达到24万人。之后每隔10年开展一次调查,分别在1992年、2002年,20102012年又开展了第三、第四和第五次全国营养调查,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样本均超过20万人。从2010年开始,全国营养调查调整为全国营养监测,在20152017年完成了第一轮监测,2022年完成了最新一轮监测,收集了能够代表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重要数据信息。

  历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系统揭示了我国30年来快速经济发展阶段中国人群的膳食营养变迁规律,为理解当前国民营养健康问题的膳食背景提供了关键证据,为国家制订《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其中“一九八二年全国营养调查”于19887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04 食物成分数据(Food Composition Data, FCD)是评价膳食营养质量、设计和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实践“食养是良医”的必需基础资料,也是农业、食品加工、商业等部门发展食物生产及加工、优化和改进国民膳食结果的重要依据。


  我国食物成分数据(库)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90余年的历史。1928年,吴宪教授发表的《中国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我国第一份《食物成分表》的雏形。1952年,中央卫生研究院周启源、杨恩乎、彭大惠等历时两年半,完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版《食物成分表》数据整理,以及1955年第二版《食物成分表》,为我国粮票制度的实施提供科学支持。此后1963年、1977年、198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更名)出版了第三版《食物成分表》,并不断更新和增加新的数据。19871989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所王光亚、沈治平教授牵头,联合全国15个省级疾控中心和部分医学院校,统一方法标准,开展食物营养成分检测分析,获得了大量数据,出版了1991版的《食物成分表》。2002年和2004年,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杨月欣教授及其团队在国家科技部的重大基础项目支持下,完成了全国营养调查中常见及缺少的食物,增加了部分类别包装食品数据。在营养成分指标方面增补了血糖生成指数数据,碘、叶酸和大豆异黄酮等营养成分的数据,修订和出版了《中国食物成表》2002版和2004版,包含21大类近10万个数据。2013年,杨月欣主编出版了《我国功能性原料基本成分数据表》;20182019年,修订部分概念、定义和数值,出版了《中国食物成表》植物和动物标准版(第6/第一册)。2021年,王竹教授主编并发表了鱼类和碘食物营养查询手册等专类出版物。

  近年来,食物成分数据库类别不断完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菜肴库等16个数据库, 建立Nutridata平台;建立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重量识别等基础技术和电子数据采集系统,在营养调查、评估、配餐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发展。成果为目前我国营养健康大数据研究、各种慢性病的食养指南等出台提供了支撑。

  

  05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制定了我国居民全生命周期的营养素摄入标准和安全上限,填补了多项科学空白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作为营养科学的核心成果,近百年来,从国人的营养需要量、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DA)到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先后进行了9次编写及修订。1938年,吴宪教授在《营养概论》专著中发表了《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1952年发布了第二版“营养素需要量表”;1956年、1962年、1981年先后发布3版“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1990年发布版改为“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2000年,葛可佑教授组织专家编写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00版)》,本次修订首次从RDAs发展为DRIs,由单一指标发展为多个指标,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等概念和数值。2013年,程义勇教授组织专家修订完成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首次提出并纳入“其他食物成分”成人摄入量的特定建议值(SPL),提出了钾、钠、维生素C的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PI-NCD)。2023年,杨月欣教授组织修订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该版DRIs根据中国的研究,对基础数值进行了全面制定和修订,如年龄分组、体重参考值、母乳营养成分数据等,建立了系列新的基础数值;并根据研究发展,对30%以上的DRIs数值进行了修订调整。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指导我国居民合理营养、避免缺乏和过量的重要标准。DRIs不仅可用于衡量群体及个体的营养素摄入水平是否适宜,还是指导我国食物生产、加工,膳食指南编制,国家食物营养政策及发展规划制订的重要科学依据。

  

  06 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动“食养是良医”全民实践,指导国民饮食健康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作为国家营养健康领域的权威指导文件,自1989年首次发布以来,紧跟时代变迁,历经多次修订。198910月,在中国营养学会沈治平理事长的领导和组织下,第一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首次发布,指南以图和核心条目为主,在指导、教育人民群众合理膳食,增强健康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97年,葛可佑教授作为主任委员,组织修订完成了第二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由原卫生部发布。这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首次编辑成书并出版,并第一次制定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07年,葛可佑教授牵头组织修订完成了第三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并首次分为孕妇、乳母膳食指南,06岁儿童膳食指南,青少年膳食指南,老年膳食营养指南和零食指南等。2016年,杨月欣作为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组织编写了第四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首次建立了指南研究程序和方法,确定将基于证据、基于食物的膳食指南作为基本原则。2022年,在杨月欣主任委员领导下,中国营养学会修订并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并紧跟时代步伐,提出了“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及“公筷分餐,杜绝浪费”的核心推荐。2023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提议和指导下,团队完成肥胖、糖尿病等食养指南,“食养是良医”的理念成为大众实践。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作为国家营养健康领域的权威指导文件,为国家重大健康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健康教育、政策制定、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通过多元化、创新化的传播方式,深入推动合理膳食理念的普及,成为指导国民饮食健康的“吃饭宝典”。

  

  07 创建全民营养周,号召全民践行合理膳食行动,推动亿万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行动最有影响力的全民教育品牌活动

  全民营养周(National Nutrition Week, NNW)是全国性的全民营养健康教育活动周,由中国营养学会于2015年发起。10年来,中国营养学会与中国疾病预防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等联合举办,每年统一主题、时间及标志。

  2017年,全民营养周实施第三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明确提出“要推动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常态化,以全民营养周等为契机,大力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带动宣教活动常态化”。“全民营养周”被列入国务院文件,从发起之初的学界科普活动,升级为国家政策措施。

  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和领导下,全民营养周服务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紧扣时代脉搏、引领健康风尚,现已连续举办11届。每年有超过30万营养科技工作者参与,覆盖人群超过7亿人次。迄今,全民营养周已成为健康中国行动的最有影响力的营养教育活动和最具参与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科普品牌,有效推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全国性的普及营养健康知识的重要宣传活动。

  

  08 首创膳食相关植物化学物特定建议值(SPL)和最高安全限量值(UL),引领全球研究方向,促进功能食品产业发展

  

  随着营养相关慢性病的高发和功能性食品的兴起,传统营养素以外的其他膳食成分的健康效应引起了营养学家的重视。2013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按循证医学的原则,在较强证据的基础上,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10种膳食相关植物化学物(其他膳食成分)的特定建议值(SPL)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值。其中特定建议值(SPL)专用于营养素以外的其他食物成分,一个人每日膳食达到特定成分的建议水平时,有利于维护人体健康;2023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将其他膳食成分扩展为15种,SPL16个,UL6个。

  

  09 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推动我国营养职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战略实施、国民健康提升提供了坚实的 人才保障

  

  1954年,我国6所医学院设立了卫生系,组建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批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点;由此,开始了我国营养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1985年,教育部增设了医学营养专业(5年制),隶属于临床医学内科学的二级学科。2000年后,国内部分农业大学、中医药大学先后设立了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等专业,进一步加强了营养人才培养。应社会发展和营养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国营养学会陆续开展了公共营养师的工作,先后组织完成《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标准》《公共营养师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指南包、课程包)》等教材或国家标准。2022年,“营养师”作为一个职业正式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其中“公共营养师、营养指导员、运动营养师”被明确作为3个工种。

  2016年,为加强营养人才培养,加快我国营养师队伍建设,杨月欣、蔡威等提议启动注册营养师工作。随后,中国营养学会正式成立了注册营养师工作委员会,参照国际营养师联合会营养师的相关标准,开展了我国注册营养师(技师)考试、考核和注册工作。2017年,第一批注册营养师(技师)通过考试和注册登记管理并被授予证书;截至2024年,累计注册营养师(RD)和技师(DTR)数已超过2万人。

  临床营养在医疗机构疾病诊疗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从业人员超过2万名。2003年,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考试中添设临床营养专业;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将临床营养列入医疗科室并在等级医院评审中设立评价标准和临床营养质量控制标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纳入临床营养行动,推动了营养筛查与评估的应用与规范,促进学科向标准、规范发展。

  

  10 推动了营养相关标准和政策体系完善,促进全社会的营养健康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专家一直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和智库作用,在服务政府决策、推动营养法规建设等方面认真研究、积极谋划,承担或参与国家营养健康相关政策的起草、政府各部门委托工作,以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起草、管理等工作。如专家2017年参与完成了国务院文件《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编撰工作;2019年参与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合理膳食行动”的编撰工作;20022025年,制定、修订我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特殊用途医学食品标准》等国家标准,先后以卫生部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形式发布及修订;2007年首次制定并发布了《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标准》并于2022年修订发布为《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上述工作有力推动了营养法规标准体系的有效构建和关键落实,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编辑:李白薇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5年8月增刊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