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万里海岸绘蓝图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8-08

——记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中心主任刘大海

   杨 洁  卫婷婷  

  

  上善若水,海纳百川。海洋谦卑而博广,容纳世间万物,澎湃不息。它是生命的起源之地,资源的无尽宝库,也是连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从航运的繁荣,油气的开采,到海上风电的崛起,海洋养殖的丰收,乃至气候变化的微妙影响,海洋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塑造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承载着世界发展的无尽希望与梦想。

  “我的名字就叫大海,我愿将毕生热情献给这片深爱的蔚蓝。”刚刚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的刘大海博士是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中心主任,他深情表达了对海洋的热爱,“人类对海洋的了解很有限,探索人类未知领域一直是我的内在动力,我愿意在海洋这个大舞台竭尽全力突破创新。”

  一片丹心图报国,万里海岸献蔚蓝。多年来,刘大海面向海洋碳汇和陆海治理体系前沿,专注海岸带定量分析评估和陆海空间规划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自然》(Nature)子刊、《链》(Catena)、《土地使用政策》(Land Use Policy)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著作40余部,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深耕海洋空间治理

——“专业性见深度,有深度才是真专家;综合性见高度,有高度才有新思路;国际化见格局,有格局才有大未来。”

  海洋是大自然的馈赠,当备受呵护。如果人类混乱无序地开发利用海洋,各行其是,非但不能使海洋资源发挥最大效用,还会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如何经略海洋是一门世界级的大学问。陆地上的理论和经验是否适用海洋?海洋和陆地在开发和利用时要如何做好衔接和统筹?海洋和海岛资源开发具有何种特性?如何对海岸带科学与管理问题进行定量化、体系化研究?一系列难题与挑战,如同巨大的问号,悬在刘大海的眼前,等待着这位海洋专家去一一解答。

  愈是艰辛愈登攀。从事海洋科研工作20年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刘大海长期扎根一线,带领团队集智攻关,寻求突破陆海统筹空间规划技术难题的路径。他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结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构建了基于要素与空间资源的海陆资源配置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提出海陆资源配置理论、海上虚拟人口假说和海陆二元结构模型,建立起多尺度海岸带空间定量分析方法,出版专著《海陆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为了探索海岸带关键要素空间模拟与评估技术方法,刘大海带领团队申报并完成“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功能区划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海洋公益性行业重大专项,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构建了一套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方法,定量评价海岸带资源环境时空特征及人类活动影响。同时,站在科学高度和时代前沿,他研究并搭建了海岸带基础研究和空间规划实践应用间的桥梁,系统构建起“空间评价-分区管控-实施传导-管控规则”规划技术体系。基于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相关成果,刘大海建立了国家海洋创新评估体系,并推动其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相关成果多次应用于规划和实践,总结形成专著《中国海洋创新评价理论与实践》,连续出版《国家海洋创新指数》和《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报告》15部。

  基于理论与技术积淀,刘大海积极参与国土空间规划立法、湿地立法和海域法修订等工作,撰写海岸带管理立法建议,同时还负责编写了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后印发的首个全国性技术指引文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海洋部分。他多次牵头国家、区域(海岸带、长江)、省(山东、广东)、市(青岛、深圳、烟台)、县(荣成)、片区(三亚崖州湾、青岛胶州湾、深圳小梅沙)国土/海洋与海岸带空间规划编制或专题研究,系统开展了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洋空间年度利用计划和海岸带空间用途管制研究。基于我国海岸带管理相关实践基础,刘大海出版专著《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理论与实践》《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管理》,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体系,不断绘制海岸蓝图,服务国家和地方海岸带综合管理。

  刘大海以其国际视野,不断拓宽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在海洋研究领域硕果累累,以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与认可。20162018年,他参与编制大西洋佛得角圣文森特海洋经济规划;20172023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授权,他两度翻译并出版联合国海洋领域里程碑式成果《全球海洋科学报告:全球海洋科学现状》(Global Ocean Science Report: The Current Status of Ocean Science Around the World)和《2020年全球海洋科学报告: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Global Ocean Science Report 2020: Charting Capacity for Ocean Sustainability);2023年年初,经自然资源部逐级推荐、外交部和我国驻联合国使团提名,刘大海入选联合国经常性进程/海洋事务与海洋法司的第三次全球海洋评估(WOA Ⅲ)专家库POE,受邀参与“联合国经常性进程印度洋区域研讨会”等一系列重要国际性会议,共同开展第三次全球海洋评估;202310月,刘大海正式当选《20232025第三次全球海洋评估》(The Third World Ocean Assessment)海岸带发展专章“Chapter 9: Coastal Development”的协调作者。作为首位担任全球海洋评估专业性章节协调作者的中国科学家,他本着对海岸带专章成果负总责的使命感,召集全球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组建编写团队,统筹开展海岸带发展专章编撰。此次当选,彰显了联合国对刘大海及其所在的海洋一所在海岸带领域研究成果的高度肯定和充分认可。

  同时,在国际重要论坛上,刘大海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受外交部委托,他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出席在印尼召开的东亚发展沿海经济峰会研讨会,作题为《中国海洋空间规划的发展与沿海经济合作前景》(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in China-and-Prospects for Coastal Economy Cooperation)的报告,向东盟及东亚国家宣传中国海洋空间规划的发展和经验;他出席中国-阿根廷海洋、南极事务研讨会,作题为《中国海洋空间规划、管理与合作建议概述》(Overview of Chinas marine spatial-planninggovernance and cooperation proposals)的报告;他参与联合国海委会西太委员会会议,并作专题报告,积极推进中泰海洋空间规划合作,推动共建中泰海洋实验室;他依托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多次参加中韩学术交流,推动中韩多项议题合作;他连续出版多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经济合作指数评估报告》,传播中国思想成果,讲好海上丝路故事,将我国海洋优秀图书获奖作品《全球蓝色经济定量研究》翻译成英文,推广到更多国家,分享中国经验、传播中国智慧。

 

推动蓝色碳汇发展

——“世界强国必然是海洋强国,而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科学技术!我希望能和国内的海洋科技工作者一道,通过努力把我国的海洋科学与技术推向世界的巅峰。”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在科学界引发广泛讨论,在海洋领域寻求应对气候变暖的方案成为科学家普遍关注的议题。刘大海敏锐地意识到,海洋碳汇在缓解气候变暖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他带领团队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技术和方法学的研究与制定,主持起草并获批我国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行业标准《海洋碳汇核算方法》,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用于核算我国海洋碳汇能力的实施方案,解决了海洋碳汇的定义与量化难题;他主持立项海洋碳汇分类学标准《海洋碳汇分类与代码》,合作推进《海洋碳汇术语》《海岛生态建设指南》《海岸带生态修复蓝碳增汇效益评估技术规程》等国标、行标,实质性支撑国家海洋海岸带管理与发展;《海洋碳汇核算方法》等创新成果入选“2022中国‘双碳’十大事件”和2023年全国科技周主场活动,获得中国贸促会重大国际经贸活动IMES唯一推介,荣获首届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基于上述领域的突出贡献,刘大海作为部属海洋科研院所唯一获奖者,当选2024年度自然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在多年滨海湿地蓝碳研究的基础上,刘大海持续致力于揭示海岸带自然资源关键要素和生态系统时空特征研究,精准描绘海岸带人海耦合关系。以第一/通讯作者在《通信·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清洁生产杂志》(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生态指标》(Ecological Indicators)等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构建了兼具全面性和适用性的海岸带三级碳库体系,并提出了基于相关体系的海岸带碳汇制图-价值核算方法、“碳储量-碳增量-价值量”核算清单等海岸带碳汇全链条技术方案。刘大海积极筹建中欧蓝碳合作平台,和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IVL)、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瑞典索德托恩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推动中欧蓝碳合作机制;此外,他还受邀担任科技部《中国海洋蓝碳技术发展路线图》编制秘书组副组长、滨海湿地组领衔专家,积极为国家科技管理工作建言献策。

  在搞好基础研究的同时,刘大海积极参加海洋碳汇重要国际会议,为中国蓝碳体系发声。他坚持参与“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提交“海洋碳汇分类、核算与管理策略”“中欧蓝碳联合研发实验室”“ONCE计划下全球海洋空间规划2060的理论研究”等实施方案,并申报获批了海洋十年项目“海洋负排放倡议下的全球海洋空间规划2060”(Global MSP 2060 within Global ONCE Program)。在参加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2023年学术年会、全球海洋峰会(WOS2023)、东盟峰会海洋论坛(ASEAN2023)等重要国际会议时,他作了“中国蓝碳标准体系建立与实践”“基于三级碳库体系的海岸带碳汇制图与核算”“实现海洋碳汇价值-海洋碳标签制度建设”“海洋碳汇分类方法探索”等发言,共同获得了多个重要国际机构联合颁发的“最佳海报奖”(The Best Poster Award)。刘大海依托ONCE计划,持续推动我国海洋碳汇标准《海洋碳汇核算方法》《海洋碳汇分类及代码》《海洋碳汇术语》走向国际化,目前正在进行国际标准申请。他持续跟进ONCE在国内外的国际合作会议和进展,正在筹办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EGU)和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AGU)等国际知名会议专业论坛。凭借在专业领域的成就,刘大海正式受邀成为海洋领域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副主编。

  “干我们这一行,很多危险是难以想象的”。刘大海回忆南极科考经历时说,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必须到现场去,到一线去。201912月,智利大力神飞机在穿越德雷克海峡前往南极时坠毁,包括多名极地科考人员在内的38人全部遇难。彼时,刘大海正在德雷克海峡北侧,计划乘机前往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展科学考察。这条“魔鬼海峡”被称为“杀人西风带”“死亡走廊”,气候条件恶劣,却是通往南极长城站的必经之路。

  “飞或不飞”成为摆在刘大海面前的一个抉择。“飞,恶劣天气下可能就是另一架大力神飞机;不飞,第三次窗口期过后,能不能再上南极长城站,或者什么时候再迎来窗口期,都是未知,而南极考察的时间不等人。”经过反复研判,刘大海毅然决定继续前往南极开展工作,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必须具有的担当精神。

  正是基于2019年北极站基考察和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面对极地现场调查难度大、成本高、风险高的现实情况,刘大海和团队提出了“多源数据挖掘-空间耦合模拟-区域综合评估-影响预测研判”极地陆海资源生态要素评估技术体系,这个体系有望探明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序列南极海岸带资源环境时空变化特征,旨在基于最新卫星遥感数据、模拟分析技术和现场实测数据提取并形成一套高精度、低成本的极地资源环境数据调查评估方法,同时也是一套适用于极地碳汇评估的系列化解决方案,为我国海洋政策制定和国际话语权提升作出贡献。

 

逐梦海洋的“战略科学家”

  ——“星辰大海,逐梦而行。海洋是一座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大宝藏,也是人才脱胎换骨的大熔炉,同时更是奋斗者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与传统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不同的是,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和自然资源部领军人才,刘大海面向前沿交叉领域,以科学战略引领实践问题解决,被很多同事敬佩地称为“战略科学家”。

  “战略科学家必须在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的同时,拥有宏大格局和前瞻视野,不仅要关注当下的重大科学问题,还要考虑学科发展态势,探究交叉学科融合趋势,能领导‘科技大兵团’作战。”这正是刘大海不断超越自我,攻克科研难题的目标所在。他坚信,“创新、恒心、勤奋、传承”四大法宝,是成就卓越科研之路的关键,他以此精神砥砺前行,不断谱写着科研领域的辉煌新篇章。

  首在“创新”。刘大海研究的科学问题,有很多是前人没有做过的。“科学问题不能拖,不能靠,虽然失败概率和风险很大,但要有决心和勇气破立创新、敢为人先。”多年来,刘大海主持并参与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克服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困难和挑战,如基于中国实践试点,发展全球指南,作为世界银行蓝色产业专家,协助全球首个由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与青岛银行合作试点的“蓝色金融”项目,成功支撑《蓝色金融指引》(Guidelines for Blue Finance)中英文版,项目获得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奖”(2021 Global Green Finance Award & Innovation Award),团队获得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颁布的2021年度团队奖(FY2021 Corporate Award)。他领衔编写的《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试评估报告》入选中国科学院战略院评选的首批《智库报告群(1.0版)》,前者评分在科技类报告中排名第一。

  重在“恒心”。刘大海感慨,海洋研究其实远没有想象中那般浪漫,科学研究的内容是异常枯燥的。“得坐得住冷板凳,打得了硬仗,还得承受得住挫折和失败。在科研攻关中,会不停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去突破。搞海洋科学就得耐得住寂寞,啃得了硬骨头。”刘大海道出了科研工作者的心声。国家立法周期往往较长,且没有直接经费支持,刘大海长期支撑我国涉海立法工作,参与我国首部海岛立法、海域法修订、海环法修订等,因在立法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多次获得表彰,这也是国家相关部门对其长期努力付出的认可和肯定。

  要在“勤奋”。在单位里,刘大海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同事曾说,刘大海的字典里没有“休息”两个字。从清晨到深夜,一年365天都在工作,与时间赛跑。他经常引用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鼓励大家:“科研工作须有定力,肯下苦功夫,锚定问题坚持不懈。看上去是一件效率很低的事情,但舍得下‘笨功夫’,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终有成效。若天天换方向,事事做不久,反而事事做不成。”

  贵在“传承”。作为伴随中国海洋科学快速成长发展起来的中坚力量,刘大海从老一辈海洋科研工作者手里接过接力棒,筹建并获批了自然资源部首批重点实验室之一的“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与此同时,他也特别注重将优良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技术、思想传承给年轻人。“青年人要有报国之志,爱国之情,更要善于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助力向海图强谋发展。”刘大海培养了30余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获国家奖学金、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山东省优秀毕业生、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等。在前进过程中,刘大海不停地鞭策和鼓舞着团队年轻人,激励他们睁开眼睛看世界,打开国际化视野和格局,及时了解学科动态和技术前沿,有思想、有胆识地在科学分析、梳理多维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敢于当“预言家”“实践家”“破壁者”,善于创新,深入开展海洋科学研究,不错过潜在可能,才能取得重大突破。

  正因为坚守在海洋研究这个大方向,刘大海的科学生涯随着海洋强国建设而蒸蒸日上。与此同时,他不断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科普工作,相关成果获批示或应用20余次,连续出版《全球海洋科学报告》《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英汉海洋管理词典》等报告和词典,其中包括主编了自然资源系列教材《海洋资源管理》和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陆海统筹》;2022年以来,刘大海陆续担任多个教育部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成员,同时兼任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特聘研究员,始终在海洋国土管理与规划的教研一线;受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中山大学等50多个高校和省市开设海洋讲座,同时在青岛中学、澳门路小学和基隆路小学等学校多次开展海洋科普讲解,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都有过他的专栏文章或相关报道。刘大海多次呼吁要加强国民海洋意识、提高公民海洋素养,让公众遇见海洋科普,让更多人了解星辰大海。在国际上,刘大海不断传播中国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文化,多次为多国学生授课,向国际进一步展示中国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创新谋变,向海图强,中国的海洋科研事业正在迅猛发展。万里海岸无穷奥秘,一心向海探索蔚蓝,刘大海初心如炬,御风而行,在波澜壮阔的万顷碧波中绘制着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磅礴力量的壮丽蓝图。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9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