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16
——记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青年教授纪宏超及其团队
黄雪霜 户 万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制造业一直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发展,这一传统行业正经历着巨大变革。新旧碰撞,激发出传承与创新的火花。
“滦水悠悠,学府古韵,北洋遗风长;钢铁之城,金属流转,塑性奏华章。”而在中国的钢铁制造之城唐山,底蕴深厚的巍巍学府华北理工大学内,新老成员也正演绎着一曲传承之歌。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青年教授纪宏超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对此有着深刻的感触。
恩师如灯照前行
——享受金属塑性研究乐趣
现代工业生产中,金属塑性成形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基础保障。金属塑性加工成形成性一体化装备与技术,融合了机械、材料和自动化等科学,通过设备设计和工艺优化,实现加工过程的协调统一,提高金属零部件的制造精度、成形质量和生产效率。与金属塑性结缘,纪宏超强调得益于恩师指引。
纪宏超出生在河北承德一个勤劳却贫困的家庭。父母虽文化水平有限,却竭尽全力支持他用知识改变命运。2006年,他以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的身份踏入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硕士阶段,纪宏超考入华北理工大学。恩师李耀刚教授的关怀和鼓励,成为他继续攀登学术象牙塔的明灯。2013年,他进入北京科技大学读博,师从金属材料模拟与成形领域著名学者、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林建国教授和金属轻量化成形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宝雨研究员、刘晋平副研究员。在这里,他找到了科研的激情和方向,恩师们的指导,让他不管是在纵、横向课题,还是科研素养、科学家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系统的训练。课题组负责人胡正寰院士“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理念铭刻在他的血脉基因里。
2017年,纪宏超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加入华北理工大学,巍巍学府倡导的理念恰与他多年秉持的想法高度契合。在这里,他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同事们的无私帮助,以及原来恩师们持续的指导和关怀。
作为项目负责人,纪宏超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北省教育厅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十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广东省“扬帆计划”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专利17项,其中授权国际专利3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多项。秉持将研究搬下高阁惠及百姓的信念,他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促成河钢石钢新区炼钢车间世界第二代、国内第一代使用双竖井废钢预热直流电弧炉的诞生,使其成为短流程绿色生产的标志性装备等。
传承创新写未来
——为事业贡献青春与热情
昔日,纪宏超沐浴在恩师的教诲与智慧之光下茁壮成长;今日,他以同样的热情与智慧,培育着新一代的青年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