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声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11

  王焰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风起云涌的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着教育和人才事业突飞猛进。纵观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国情,我认为,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加快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建成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不仅需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更需要建设一大批在各自学科领域独占鳌头的学科特色型大学。

  要达成这一目标,在我看来:

  一是要从战略高度研究部署学科特色型大学建设发展的问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建强学科特色型大学出台国家和地方专项行动方案,统筹中央、地方、行业和产业力量,在办学自主权、人才、经费、基础设施、基础学科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为学科特色型大学发展持续提供更强有力、兼顾“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支持。

  二是深化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和评价改革,支持学科特色型大学争创单项冠军、区域冠军。建议结合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组织专门力量,研究调研学科特色型大学建设评价问题。强调以贡献为导向,以成果论英雄,建立以质量定性评价、促进发展增量为主导的新时代教育评价观。

  三是推动学科特色型大学转型升级。建议国家根据需要制定紧缺关键领域重要人才培养、重要学科建设、重点领域发展等重大战略,促进学科特色型大学更加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更加主动回应行业和产业需求,强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四链融合”,更加主动地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

  

  

  舒印彪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我国沿海省份纷纷制订海上风电发展规划,推动海上风电由近及远地有序开发。深远海意味着新的挑战,面对复杂的开发环境及发电预测、电力消纳难以准确评估的难题,我认为,我们需要加强资源评估、微观选址、设备选型、并网分析等环节全过程协同设计与优化迭代,构建海上风电全过程协同开发体系;建立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精细化仿真平台,提高新装备与新技术验证水平,降低海上风电项目开发技术风险;建立海上风电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实现技术产品标准化、序列化;开发高效率成套测试验证平台,以标准化促进技术成果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健全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体系,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促进资源循环再利用。

  关键领域科技创新时不我待。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降低海上风电建设成本、提升开发利用效率,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强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安装、运维等技术研发,突破大型碳纤维叶片等技术瓶颈,发展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海上换流平台紧凑型轻量化等技术。研发适应深远海域的超大型安装平台,让数字化技术与深远海资源勘测、项目建设、智能运维等环节深度融合。

  随着海上风电技术进一步发展,相信会有更多机组挺立在大海之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绿色能量。

  

  

  黄如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东南大学校长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强调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教育、科技、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保障和强大动能,高等教育要以“新”促新、以“智”提质,在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展现新的担当作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动力和导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应率先在学科设置、育人模式、科研模式的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建立健全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培育深度融合的新机制。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着眼未来、问需产业,坚持深度和广度“两手抓”——一方面深度融合产学研用,通过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出卷、校企联合答卷的产教融合机制,针对性地培养厚基础、强实战、能解决产业难题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抓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集成电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高标准建设,创新校企深度共享、共通机制,探索卓越工程师、未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高质量发展。

  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是在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大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参与到科研创新中来,在大平台、大项目、大场景、新场景中育人,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学习力、创新力、领导力,同时主动拥抱智能,创新实践“人工智能+”,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考核形式等方面持续推动创新变革。

  

  

  李华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所理解的“新质生产力”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且能够产生强大的发展动能。

  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就是要勇于打破守旧观念,摆脱固化的思维模式,进行超前谋划,甚至是颠覆性的创新设计,可以“无中生有”,能够先发制人,创造出新的“生态位”,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绝对优势。

  回顾我自身的发展历程,我认为创新有3个关键词:兴趣、韧劲、责任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保持对某一事物和领域的热爱,才会萌生探索的好奇心。但仅有兴趣还不够,要明白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相信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创新更要有责任感,胸怀家国,为行业的进步、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而创新争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而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赢得主动权。

  把目光聚焦到海洋领域,浩瀚的海洋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面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重任,我们唯有瞄准涉海产业需求及海洋科技“卡脖子”难题,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海洋工程基础理论创新和高端海洋装备研发上发力,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才能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9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