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01

我国陆架海域第四系全取岩心深度纪录刷新

 

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十号”船成功实施了科学航次,首次在南海北部陆架完成了302.07米进尺全取岩心科学钻探,刷新了我国陆架海域第四系全取岩心的深度纪录。

海上钻探是深入地球内部采集沉积物和岩石样品的勘探方法,是探测地球内部的最直接的方法之一,相当于给地球做“活检”。此次科考利用了自主研发的液压活塞取心器和沉积物绳索锤击取心器,创新了海洋深孔钻井工艺,在松散-半固结砂层上实现了地质钻探技术方法新突破,实现了黏土质地层钻孔取心率约91%,砂质地层钻孔取心率约79%,为科研获取高质量样品提供了坚实保障,为我国自主开展深海钻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经验储备。

这次钻探工作海域离珠江口约175千米,钻探水深92米,钻至海底以下302.07米,获取了我国陆架海域第四系连续的地学钻探岩心。获取的地质样品将有助于研究陆架古珠江三角洲第四纪(距今约200万年前)以来的碳埋藏历史,分析全球气候变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平面变化之间的联系,探究古珠江三角洲地质演化规律,进一步为粤港澳大湾区涉海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地质科学支撑。

 

核电厂放射性废油清洁有新办法

 

828日,我国在核电厂放射性有机废油处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经过处理后的放射性废油顺利通过国家核安全局审批,满足清洁解控的处理要求。其中,建立的放射性废油从处理到最终解控的完整处置链条,填补了我国核电厂放射性废油工业化处理的空白,对放射性废油的安全处理处置具有里程碑意义。

针对核电厂放射性废油易燃易爆、具有化学毒性和腐蚀性、存放分散且国内尚无有效处理手段的现状,为消除放射性废油安全隐患,解决分散存放、无法外运集中处理等难题,我国相关科研团队开始调研并开展一系列可行性试验,通过“氧化老化+过滤”的技术方法实现了137Cs60Co的去污系数达到两个数量级,相关指标满足清洁解控要求。

近年来,立足于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在原有处理技术基础上,不断对设备模块化、可移动等方面进行迭代升级,我国形成了体积小、工艺简单、操作安全可靠、运行成本低的试验设备,创造了一种“中国化”的放射性废油的处理方式。成果先后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此技术装置在核电现场的推广应用,将有利于解决放射性废油安全处理问题,提升放射性废物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为核电厂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我国掌握可控核聚变高约束先进控制技术

 

近期,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科研进展,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这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装置运行水平迈入国际前列,是我国核聚变能开发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环流三号”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它也被称为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团队突破了等离子体大电流高约束模式运行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首次实现了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磁约束核聚变中的高约束模式是一种先进的运行模式,比普通的运行模式更具经济性,因此被选为正在建造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标准运行模式。

实现核聚变反应条件极其苛刻,真空环境下等离子体温度要达到1亿摄氏度以上,一旦条件不满足就不会发生反应,因此核聚变反应堆安全可控,不存在失控问题。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突出优势,是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工业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我国核能发展“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核工业中长期发展的远景目标,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核聚变能的应用。

 

我国科学家开辟油料量质提升新途径

 

近期,在湖北召开的花生ARC控毒固氮提质增产关键技术现场观摩与交流研讨活动上,专家组一致认为,花生控毒固氮提质增产关键技术打破了豆科作物共生固氮理论的现有认知,“三增五减”(增产、增效、增安全和减毒、减损、减肥、减本、减碳)特点鲜明,潜力巨大,具有前沿性、革命性和颠覆性。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毒性最大、致癌力最强的一类真菌毒素,花生、玉米等粮油产品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威胁产业发展和生命健康,其污染阻控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同时,花生属于豆科作物,能够与土壤中根瘤菌共生结瘤固氮,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作物养分氨,但自然状态下花生根瘤数量少,固氮效率差,难以满足高质高效绿色生产需求,如何提高花生结瘤固氮效率同样是世界热点前沿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团队历经20多年持续研究,通过从土壤源头开展黄曲霉毒素阻控和结瘤固氮诱导耦合探索,首创了花生控毒固氮提质增产关键技术,发明出ARC微生物菌剂,实现了源头阻控黄曲霉毒素与同步提高生物固氮。2020年至2022年连续3年在全国花生主产区示范应用,普遍出现结瘤时间提前、结瘤数量增多、结瘤及固氮时间延长、固氮酶活性提高,示范点普遍显著增产。2022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组织对全国花生主产区1640个花生示范点现场测产结果显示:高、中、低产田及盐碱地4类产田普遍显著增产,平均增产19.67%。同时,花生果黄曲霉产毒菌丰度降低60%以上,花生仁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下降了80%,黄曲霉毒素阻控效果十分显著,应用ARC微生物菌剂试验示范结果均表现出显著的控毒固氮提质增产效果。

目前,花生ARC控毒固氮提质增产关键技术已被遴选为2023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和湖北省农业科技引领性技术,2023年已在全国花生等粮油主产区建立了800余个应用示范点,示范应用成效显著。与会领导专家认为,加快推动相关技术的转化应用,对实现“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助力大豆油料产能提升,提质增效,保障国家“油瓶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新一代粒子物理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启动

 

近期,中国新一代粒子物理研究利器——超级陶粲装置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战略发展研讨会暨项目启动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

据悉,基于加速器的粒子物理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这一领域已经产生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对强相互作用本质的理解、探索正反物质不对称性和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是当前粒子物理研究中面临的核心任务,而陶粲能区物理则为这些基本科学问题的突破提供了重大机遇。

高亮度、高精度、高本底、高事例率、高数据量是当今处于不同能区加速器装置物理与技术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政国院士介绍:“超级陶粲装置将攻克这些技术挑战。在‘十四五’期间将完成项目预研和关键技术攻关,就快脉冲磁场技术、快速亮度反馈、对撞点轨道快反馈、晶体量能器、超快-超弱信号读出电子学等开展前沿研究。这些核心技术的突破,将填补国内空白或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也将带动相应高新技术的发展。”

目前,已有来自中国的80多家研究单位和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30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参与其中,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形成意愿性合作。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4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