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以遥感察微,溯环保之源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8-01

——记华南师范大学工学部研究员王琎

郑 心 谭 凯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数字化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时空信息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源与关键生产要素,对开展数字化治理、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为顺应时代发展,华南师范大学于20213月正式成立工学部。这是华南师范大学针对新师范、新工科发展战略的重要布局,也是吸引如王琎一般的青年学者重回母校的重要因素。

2022年,当王琎以独立科研者的身份再次踏入母校时,距离他在此处挥洒汗水、恣意蓬勃的学生时代已经过去了8年有余。几千个日夜悄然改变的不只是随四季更替的藤蔓绿植及日趋智能的校园建设,更让一个年轻人逐梦的赤子之心历经打磨更显炽热。

王琎与地理学的渊源由来已久。还是稚童时,大幅的地形图便是他最钟爱的玩具,“尚未识字时,我就盯着那些五颜六色的图形,追溯山川河流的走向,趴在地图前一看就是大半天。而当年岁渐长,逐步领悟地图图例与注记所传达的深刻含义后,我更感觉到一扇通向广阔天地的大门打开了”。自此,小小少年心中便种下了一颗“看世界”的种子。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读书不知行路方向,不行路则难辨书中真意。因此,从华南师范大学到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再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王琎一路“走”,一路“看”,在积累遥感研究基础的同时,尝试在技术应用中践行“求实创新”的校训。青灯寒窗的求学过程中,王琎尤其感谢其博士生导师吴志峰教授与硕士导师赵耀龙教授的帮助与指导。

2018年博士毕业后,王琎进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其间,他负责的城市遥感领域研究课题成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他还作为科研骨干参与了陈劲松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在其中负责大范围生态环境监测任务。

“一带一路”既是一条帮助构建中国与沿线各国友好关系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条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这一倡议涉及面广泛,不仅要将社会经济、地缘政治等因素纳入决策范围,更应重视生态健康问题。世界第四大湖“咸海”濒临消失的生态灾难仍在为世人鸣响警钟,也让王琎更觉重任在肩、时不我待。“我们开展研究的时间,刚好是新冠疫情横行的时候,出国考察非常不便,这就更凸显了遥感技术的价值。它可以在千里之外代替我们的双眼,帮助我们掌握国际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他这样形容当时的工作内容,“而其中的挑战主要在于要让这双眼睛的‘视力’和‘精度’达到决策要求,这不是一件易事。”

幸而,在王琎及深圳同事的一系列科研成果支撑下,项目即将圆满结题。在相关学术论文与报告中,他创新性地提出了不要将环境保护等同于“真空隔绝”的理念与观点,引发学界关注。“在意大利时,我便发现官方制定、实施的湿地保护政策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如环境极化现象,即用一条物理分割线将保护区与外界隔绝,导致保护区边缘地带出现了一系列冲突性景观,这未必有利于湿地生态价值的保护与实现。而适当设置缓冲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有限的人类活动其实可能更有利于湿地的长远维持。”

为验证这一结论,王琎曾连日骑着自行车,在欧洲最大的湿地区域——波河三角洲奔波数百公里开展实地考察。而今,在祖国的热土之上,他又将目光聚焦至城市环境的相关研究,这条路要如何走下去,他心中清明:“我一直希望实现精细化的城市环境监测,识迹察微,溯本求源。科研就是在能力的舒适区与目标的压力区之间寻求一点点的突破,这条漫长修远的道路值得我上下求索。”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4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