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炮火声振强国梦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8-01

——记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钱林方

 蔡巧玉 杨 戈 吕腾波

 

炮火声振强国梦,金甲十万送神兵。阵前高呼轰雷诀,不叫狼子度我营。

战罢向天一碗酒,遍敬乡亲父老情。旌旗高挂国门上,盛世千秋享太平。

——钱林方

 

驱车离开西安,一路再向西,车窗外建筑竟连绵不绝,并没有明显感觉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隔离,偶尔西咸一体化发展带来的都市繁华悄悄藏进了路边的石榴林里,随之又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厚重与动感并存,不多时,此行的目的地——咸阳也快到了。历史总是如此神奇,遥想秦汉交替,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不承想千年之后,这里依然是中国装备的发展重镇。

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访一位老友。上一次相见,他正担任南京理工大学的副校长;如今再见,他已在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深耕了3年有余。但是,无论时光流转、地域变迁,还是职位转换,他都没有离开自己深爱的老本行——火炮技术。他就是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钱林方。

火炮在常规武器序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常被世人冠以“战争之神”的称号。40年来,钱林方一直奋战在火炮装备研究一线,致力于火炮技术发展的探索与创新。作为我国火炮武器系统的领军人才,他曾担任多型国防重点型号、外贸型号的总设计师,先后主持开展并完成数十项国防科技项目的攻关,为我国火炮技术的发展,贡献科学才智、积累研究方法、培养后备力量,承担着我国火炮知识创新、推动火炮技术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大大推动了我国火炮武器装备的升级迭代。

“工作时间久了,兴趣、生活、事业、家庭,统统都容纳在火炮里了。对于它的研究已经贯穿了我的一生,只要国家需要,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会迎难而上,将为国铸剑的责任扛在肩上!”40年光景白驹过隙,尽管青丝早已生成华发,谈及火炮,61岁的钱林方壮志更浓。

 

缘定军工

当你认定这项工作要做一辈子的时候,使命感自然就来了。

——钱林方口述

 

出生于江南鱼米之乡的钱林方,却有一副北方人的脾气秉性,为人坦率、大气,做事雷厉风行,这与幼年时父母的严格管教密不可分。良好的家教使钱林方养成了勤奋、严谨的生活习惯,也让他很早就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万事都要靠自己奋斗”的人生道理。

1978年,作为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考生,钱林方被南京理工大学特种机械专业录取。我开始以为特种机械就是工程机械,是研究工厂里使用的机器之类的,没想到竟然是研究火炮的。钱林方为自己当年的错误判断直爽地笑了起来。但他没料到的是,火炮专业一直是这所学校的龙头专业,南京理工大学也被誉为中国火炮人才的摇篮。这一看似阴差阳错的选择,却在未来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火炮行业的发展。上错花轿的背后或许是命运的注定,而嫁对郎则是他多年来踔厉奋发的成果。

火炮,杀伤力大,操控相对简单,持续战斗力和抗干扰能力强。在常规战中,它作为主攻及火力压制,有着其他武器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我军火力打击不可或缺的利器。即使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火炮作为火力打击的主要装备,仍是攻防兼备的王牌武器。

在跟随老师进行专业严谨的系统学习后,钱林方逐渐认识到武器装备与技术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国防力量的强弱,与百姓的自由安宁息息相关,这也催生了他对科研的浓厚兴趣。“最初的选择或许是机缘巧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觉到身上有了一种为国为家的责任感。”钱林方说道,“尤其是认定这工作要做一辈子的时候,使命感自然就来了,无需任何豪言壮语。”

钱林方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求学时,他除了认真钻研本专业工科课程,还利用课余自修了属于理科的数学及力学等多门课程。“遇到工科里一些证明题逻辑不严谨时,恰恰可以用理科的思维逻辑来解决问题。”钱林方开始主动给自己“加码”,夜熬了一宿又一宿,书读了一部又一部,方法摸索了一遍又一遍,从一开始的懵懂,到后来思路越发清晰,“刚开始啃那些书,非常艰深;可一旦读通,则一通百通”。正是从那时起,钱林方养成了习惯,无论遇到任何难题、接手任何工程项目,首先要理清逻辑,以顺势而谋。“逻辑能力”、“判断能力”和“科学方法论”成为钱林方科研工作中的“三大法宝”。

1988年,钱林方通过层层选拔,被组织公派国外某技术研究公司进行技术交流,从事先进火炮数字化的设计与研发工作。北海凛冽的西风,让他全方位地感受到了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在武器装备技术上的巨大差距,强烈的危机意识促使他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该公司先进远程火炮的数字化研发工作中。工作中的独当一面,使钱林方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更得到公司高层的青睐,两年公派时间到期后,空间技术研究公司向他投来橄榄枝,希望用丰厚的待遇留住他,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来到这里的初心而动心于眼前的丰厚利益,1990年,钱林方毅然回国,踏上了属于祖国的科研教学新征途。

 

为国铸剑

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行业中落后的产品和思想。

——钱林方口述

 

回国后的10年,是钱林方厚积薄发的10年,他在前辈的带领下,一边为多项重大决策做技术支撑,一边学习、积累、思考,继续提升自己的水平和眼界。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未来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作为传统武器的火炮也迎来了发展危机,这引发了钱林方的思考。他坚持认为,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行业中落后的产品和思想。在军工科研道路上,钱林方并不想亦步亦趋,而是另辟蹊径,大力推动国内火炮设计由图纸化向数字化的变革,坚决走通自主创新的突破路径,努力划出一条属于未来的科研轨迹。

长期以来,某项技术一直是火炮行业的发展“盲区”,缺乏切实有效的理论指导。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钱林方潜心钻研十余年,创新理论方法,指导了我国多型火炮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研制。经过反复试验、改进,成功突破了这一重大关键技术瓶颈。面对某现有技术无法满足火炮打击效能跨越式提升这一问题,钱林方敏锐地意识到问题所在,明确了须攻克的核心关键技术。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探索研究,他提出了解决方法,突破了技术瓶颈,相关型号更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进入新时代之后,钱林方清楚地认识到,智能化将为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革命性“智变”。于是,他超前规划,重点解决自行火炮多学科优化设计问题,并研究以知识管理、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先进智能设计技术,以此提高自行火炮设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设计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行火炮的设计质量和效率。这一技术在火炮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参数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013年,钱林方迎来了人生中的考验时刻——某武器装备关键技术经过多轮攻关,无奈陷入瓶颈。钱林方临危受命,想都没想便签下军令状,带领课题组一个猛子扎了进去。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更为优化的设计思想和解决方案,大大提升了这一武器装备的射击稳定性,提升了车辆通过性和机动性,突破了相关技术瓶颈,该装备成为世界上首门具备某项功能的大口径车载压制火炮,被领导和部队官兵誉为明星炮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钱林方团队这型明星炮东风系列导弹、五代战机-20”、运输机-20”等一大批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一起,威武雄壮地通过了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展示出近年来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当看到图纸上的设计转化为实际使用的装备时,成就感特别强,一想到自己为国防建设作出了一点贡献,之前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了!钱林方动情地说。

 

攻坚克难

只有把“激动”变成“行动”,并“持久地行动”,才能不断地接近和实现目标。

——钱林方口述

 

敢想,敢干,总能干成——这是同行们心中给钱林方贴上的3个标签,再难啃的骨头在他的思路想法下都能啃得动、嚼得烂、吃得下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源于钱林方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更是他从业多年一以贯之的信念。“做一行,就要把它做到极致。”现实中,钱林方从未把科研当成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是将其视为生活的全部,在这条风雨兼程的道路上,他克服了大量技术上的难题和现实中的困扰。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关于先进火炮技术的文献资料非常匮乏,这让求索心切的钱林方心急如焚。那时候,重要的资料都在北京。钱林方回忆道,比如我遇到一个难题需要查资料,基本都要从南京坐火车到北京,再坐汽车到北京图书馆,从书目索引里面找到对应的主题词,再找到主题词对应的书和论文,然后交钱复印,打包带回南京。那时为解决一个难题,我甚至可以在图书馆里泡上一个礼拜,然后用一个大包,装满打印好的资料,再一个人吭哧吭哧背回南京。

如今国内的学术环境和技术条件,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钱林方看来,从事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研究,仅从前人的文献、论著、资料里汲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明确提出,“高性能、高指标、高可靠性”的“三高”武器装备,不是眼睛看出来的,更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实打实地通过设计、验证、制造出来的。所以,“科研工作必须行动起来,必须深入一线眼见为实,待在办公室里是‘把不准脉、号不出病’的”。钱林方说到做到,一有时间就会走进技术人员中间,来到科研工作现场,从技术方案的确定、数据分析、技术攻关到靶场试验……在火炮技术整个研究过程中,他始终站在最前线,和大家一起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从事火炮技术研究至今,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钱林方都是在研究所、企业、试验场、部队等场所间的奔波中度过,在不同的地点转换。他一直马不停蹄地开展着设计、生产协调、试验组织等工作。有些时候白天在靶场盯试验,晚上还要核对和验证各类试验数据,反复查找漏洞,往往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哪怕出差归来,他也常常是拎着行李直奔办公室,完全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办公室成了家,家却成了“宾馆”。“实干兴邦,作为一支作风过硬的科研队伍,话说得再漂亮没有用,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来!”钱林方格外重视深入部队调研交流,从专业角度充分考虑作战使用。部队提的每一条意见,不管研制处在什么阶段、有多大困难,他都要逐一落实,全力改进,他常说:“武器装备不是一种简单的设想或一张图纸,而是要装备部队,用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装备好用不好用,指标是否有效,目标命中率怎么样,上了靶场就像‘光头顶的虱子——明摆着’,所以我们一定要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多考虑一点,就能离靶心更近一点!”

为了检验装备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作战效能,钱林方经常要跟随装备上高原、蹚沙漠、战酷暑、熬严寒,与解放军战士一起,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缺氧暴晒,在荒无人烟的沙漠蓬头垢面,在炎热潮湿的夏天汗流浃背,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冬天瑟瑟发抖。然而,风霜雨雪浇不灭一颗炙热之心,不管条件多困难,为了装备的后续改进能获得第一手的宝贵数据,钱林方始终坚持守在最前线,全程参与试验过程,无悔无怨。

40年的攻关过程中,钱林方曾遇到过不计其数的困难,有些世界级难题甚至国内无人敢碰。这条在外人眼中清苦艰辛的科研之路,钱林方走起来却分外坚定:我们为国家做科研,要有献身精神,遇到困难绝不动摇,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攀得了高峰,既然设定了目标,就要放低姿态,稳住炮口,找准角度,沉着应对,以求一发命中。

 

再建新功

为了完成任务,我不多去考虑身外之事。人生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接近无限的工作。

——钱林方口述

 

强国必先强军!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更是打赢现代战争的重要条件。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武器装备,特别是具备自主核心技术的“撒手锏”,作为国防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此抢占未来国际军事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火炮武器装备如何在火力打击体系中,有效提升我军火力打击的威力和效能,成为摆在新时代国防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019年,已近耳顺之年的钱林方再次受命,卸任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一职,前往咸阳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担负起先进装备研发新的艰巨任务。从江南水乡到千里之外的大西北,钱林方的心中只有一句话:沙场点将,是一种信任,更是一份期待,我作为军工之子,要义无反顾向前冲。

在钱林方看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批规划建设的国防重点科研单位,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是一个英雄的集体,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首任所长,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同志曾说过:“即使自身化为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向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让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在这座丰碑的感召下,每个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人的血液中,都翻滚着薪火相传的红色热血,胸中激荡着强军报国、服务国家国防安全的宏愿大志。建所66年来,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先后取得军民品科研成果近900项,获国家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3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300项,8型装备先后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70周年,以及建军90周年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庆典。

新时代、新征程,钱林方将根深深扎入这片军工热土之中,决心用系统且长远的战略思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紧跟世界军事格局新变化,主动顺应国家安全和装备发展战略新需求。他强调,在国际军事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唯创新者胜。所以,在打牢理论功底与专业技术的同时,钱林方尤为重视团队科研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防科技创新如果搞不上去,就会在国际军事竞争中处于下风。总是跟在别人身后追赶是不行的,一定要成为领跑者!”一身儒雅风范的钱林方,内心却蕴藏着舍我其谁的巨大能量,“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军事核心技术更是无价,我们只有也只能靠自己!”

“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钱林方表示,一项国防科技成果的成功,绝非一人之功,而是团队同心协力的结果。在他看来,以团队为核心,以“军团”形式进军科技工作主战场,是科学研究克敌制胜的法宝。

长久以来,钱林方一直坚持一个理念——“完成一个型号,培养一批人才”。结合重点型号研制工作,让年轻技术人员投入到实战中,真刀实枪去闯去拼,结合有效的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研文化氛围,这样才能凝聚和稳定科技人才队伍。

“搞科研没有团队文化不行,共同发展,相互协作,各司其职,交替补位,换句话说,就是‘心往一处想,力往该使的地方使’!”钱林方开玩笑地说。作为项目“一把手”,他在和团队谈论技术问题的时候,从不搞“一言堂”,而是让每个人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对方案认同与否,都要分析原理,说明理由。“不同的意见里常常藏着真话,反对声中往往刻着真理,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实践,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方案、理论、技术乃至过往经验,都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当年我还是一名年轻人的时候,就是在前辈们这样传帮带下成长的。”时光流转,钱林方将这一传统继承了下来。在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他敢于让青年人挑大梁,并在团队内部形成一整套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最大程度地调动积极性,让青年人才能够快速成长并独当一面。

作为学科带头人,钱林方在平时的工作中,十分注重对专业技术骨干的培养,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成员们,并无时无刻不叮嘱着大家:“搞科技研究,尤其搞武器装备,绝不能只看眼前,要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更要精益求精,成败往往就在细节之中。”他对自己有一个要求,搞任何项目,都要带领团队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严厉的同时,钱林方也充满了包容。遇到试验失败,他总会第一时间给予团队鼓励,并提醒他们抓紧总结经验,透过问题看本质。

3年时间,钱林方已经完全融入了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这个优秀的集体,我坚信,一支优秀的团队,始终能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次面对媒体的镜头和话筒,低调的钱林方都习惯把自己在团队背后。然而谁都知道,身为首席科学家的他,在项目中付出的精力和汗水,承担的风险与压力,都是最多最大的。作为总师,遇到困难要能顶得住压力,沉得住气,看得清方向,因为在我身后,是整个团队的眼睛和坚守。每一条决策、每一次用人、每一回协调、每一段复盘,都倾注了他全部心血,用一体化的理念,将团队磨炼成一架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钢铁战车。

钱林方这种勤奋忘我的工作热情、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科学务实的工作方法,对整个团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识和为人,得到了同事和同行们的一致认可与尊重。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年轻人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成为专业技术骨干。由他培养的40多名博士研究生中,已经有2人成为国家级人才,十余人成为兵器行业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型号总师和副总师。

“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和众多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人一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影响着钱林方的青春岁月,保尔·柯察金的这段箴言,仿佛刻在他的心中,永不磨灭。今日中国及中国之军队,已步入国防建设的历史关键期,由大向强就在一跃之间。军工报国的梦想,让老中青三代人凝聚在一起,用技术创新推动着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实践着科技兴国的使命。

听!靶场上又升腾起震耳欲聋的炮响,这炮响是战鼓、是号角、是这个国家的底牌,更是中华民族傲然挺立的底气!这底气来自于钱林方、来自于团队、来自于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更来自于千千万万国防科技工作者的壮志雄心!

 

专家简介

 

钱林方,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某火炮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长期致力于火炮技术创新发展和研究,作为总设计师开展和完成多型国内和外贸武器系统型号的研制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开展和完成数十项国防科技项目的研究,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发表含《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收录的论文247余篇,获得78件授权发明专利,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多个国防、外贸型号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火炮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火炮技术的带头人。曾获得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防科技工业先进个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排名第一)、陕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一)、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等多项荣誉。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4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