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打造一流科室 守护一呼一吸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3

——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

王 军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一直是一个传统且有特色的科室。20世纪30年代,呼吸科在中山医院落地生根,而后蓬勃发展。到今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与危重症医学科(以下简称“科室”)已经枝繁叶茂,其枝丫也已经伸出国门,和世界接轨。

从羸弱的幼苗到顶天立地的大树,一路上科室经历了风风雨雨,在经受了战火的冲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挑战、禽流感的威胁及新冠疫情的洗礼后,遇强则强成为科室血液里永不湮灭的基因。未来,风雨还在继续,但呼吸科已无惧风雨!

 

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传承

 

1927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立,彼时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由颜福庆出任首任院长。1932年,其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进而成了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医学院。

193741日,中山医院开幕,中国第一家“为国人而设”且由中国人管理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在上海诞生。

1936年,中山医院设有结核病床。

1937年,吴绍青教授加入国立上海医学院,抗战爆发后随即主持内迁。

1946年,重庆上海医学院迁回上海,吴绍青教授担任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兼中山医院、红十字会医院(今华山医院)肺科主任。

1947年,在上海医学院的支持下,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拨出数间房屋,并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获得X线机和其他仪器,吴绍青教授创建了上海肺病中心诊所,开展防痨工作,而这一机构也正是中山医院呼吸科的前身。

当时,科室还只有一个诊所的规模,占地很小,专业医师、医疗器械也极度匮乏。在整个科室捉襟见肘时,挑战找上门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核病流行十分猖獗,大街小巷里,时不时就会响起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而由于人们缺乏对传染疾病的认识,整个社会面形势被疫情的阴影笼罩。

为了让人民免于疾病的侵扰,学科带头人吴绍青教授一直进行结核病的研究。他带领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推广卡介菌接种肺部缩影检查,发动协会开展防痨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结核病的认识。后来,随着特效药异烟肼的问世,以及卡介苗等药物的预防,肺结核患者显著减少,科室也在磨难中稳住了根基。

历经与肺结核的抗战后,人们对“白色瘟疫”的恐惧消除了,但是科室人才稀少、设备落后的短板也暴露了,此后几十年,为了不再让科室打无准备之战,也为了不再让人民困在病痛的牢笼之中,发展呼吸科成为科室历代带头人的责任和使命。

春去秋来,在几代人的精心浇灌下,科室已经呈现出崭新面貌。在注入设备研发、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后,从前的“防痨”学科,如今细分成了五大亚专科——呼吸危重症、慢性气道疾病、肺部肿瘤和介入、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病;过去简陋的小诊所,如今也摇身一变,成了设备齐全、崭新整洁的呼吸大楼。因为科室排名靠前,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据统计,在每年诊断的病人中,有70%来自外地,大多数是疑难杂症和呼吸重症患者,科室的发展与日俱进。

目前呼吸科是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首批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及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也是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PCCM)建设示范单位、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呼吸病研究所、上海市肺部炎症与损伤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呼吸物联网医学研究工程中心等挂靠单位,同时兼管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以提升了全市呼吸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水平为己任。

与此同时,科室不忘初心,始终冲在疾病战场一线是科室带头人乃至科室医生、护士至今还保留的传统。2003年,SARS来袭,钮善福教授带领科室工作人员打头阵,对上海第一例SARS患者进行会诊;2013年,禽流感再现,宋元林医生在白春学教授支持下及当时上海市卫生局的瞿介明副局长安排下,和公共卫生及上海其他医院的同道一起,第一批进入禽流感患者病房,参与呼吸道新型传染病的疾病防控;2020年,新冠疫情不期而至,在与死神搏斗之时,呼吸科人员分三批进入战场。第一批是蒋进军等9名医生和2名护士前往一线援鄂;第二批是以宋元林、叶伶、朱蕾、胡莉娟为代表的临床治疗专家,留守上海,和张文宏组长及其他上海的专家对上海本地感染患者进行会诊;第三批是呼吸科其他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市政府布置的任务,保证上海市患者有序治疗。在随后的新冠疫情防控中,呼吸科积极响应,先后派出了计海婴、侯东妮等人支援海南和新疆等地的方舱、定点医院。

在科室上下一心的努力下,宋元林、陈小燕与武汉一线工作的学生吴超民等共同总结出新冠病毒感染治疗经验,后将其发表于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医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20203月份的时候,我们较早提出糖皮质激素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方法,7月份时,英国科学家证实糖皮质激素疗法有效。目前,美国指南、WHO指南中都将这一研究纳入其中。”

从结核病到新冠病毒感染,快速反应能力的背后,体现了科室多年的积淀。在呼吸危重症方面,医院设有物联网eRICU呼吸重症监护室;在慢性气道疾病方面,白春学教授牵头制定了全球首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AECOPD)共识,设立了物联网医学示范基地,提高了同质化分级诊疗水平;在肺部肿瘤和介入方面,白春学教授研发了BaiDX物联网肺结节诊断系统、开创了中国呼吸界牵头国际指南历史;在肺部感染方面,科室运用微生物实验室,开展了传统微生物学和分子诊断相结合的微生物鉴定方法、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治、院感防控、免疫抑制宿主肺部感染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此外,科室还积极推进物联网医学、新药开发和干细胞治疗的落地工作。可以说,科室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践行了先辈们济世安民的梦想。在医学探索方面,科室先后承担科技部“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原卫生部重点项目,近年来先后承担两项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一项自然重大子课题,两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一项“973”子课题,以及60余项自然基金面上和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申请专利120余项,转化十余项,先后以第一/共一或通讯作者在《柳叶刀》(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JAMA-internal Medicine)、《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e Critical Care Medicine)、《欧洲呼吸杂志》(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等发表论文50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奖等。2020年科室获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

 

重症肺炎的攻克与担当

 

面对病毒的一次次突袭和侵扰,科室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个退缩,也没有一个投降,反而在一个个历史节点,完成了自身的担当。作为新一代科室负责人,宋元林从接受任命的那一刻起就告诉自己要接好传承的接力棒,对他来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使命,也有不同的仗要打,而他和当前的团队现在的任务主要集中在与重症肺炎的对抗上。

据介绍,重症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呼吸疾病死亡率最高的两个疾病,平均病死率40%。虽然目前已知炎症风暴是这两类疾病从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对于炎症风暴的起因、机制等还有待研究,在治疗上也缺乏有效的措施。如何降低病死率,成为摆在新一代科室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疾病必须早发现早治疗,否则,当病人达到晚期时医生再去抢救,再去会诊,死亡率也有30%。因此,怎么让病人在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尚处在轻型和普通型时,不转变成重型和危重型,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工作开展前期,宋元林及团队就明确了方向。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推进,他们又开始思索:“为什么有的病人会发展成重症?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些?哪些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临床试验进行后,他们又接着问,“治疗后,为什么有的病人很快就好转了,有的病人却没有好转,为什么治疗的反应不一样?”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问题扑面而来,宋元林明白,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制订一个长远而全面的计划和战略。在他的组织下,科室通过上海市科委的创新行动计划、国家卫计委的重症肺炎课题,以及联合其他医院共同申请的申康项目和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项目,针对我国呼吸系统疾病领域的重大问题,综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物联网医学等多个学科,开展从急性肺损伤和危重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等基础研究,到预防、预警、诊断和治疗技术改良与创新的转化医学研究,重点解决国内外呼吸危重病领域“肺部炎症风暴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MOF)而死亡”这一关键科学问题。

研究进行过程中,宋元林及其团队成员收集病人资料,在标准化治疗基础上,总结病人发展成重症的规律;寻找生物标志物,提前预测病人转为重症的概率,对病人进行个体化治疗;在治疗的基础上,随访不同阶段患者治疗后的反应,进行临床研究总结;建立多学科的团队,包括感染科、急诊科、呼吸科等,对一些重症病例进行不同角度的探讨。

医学的世界错综复杂,但医生救死扶伤的脚步从未停歇。在科室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目前取得了一些标志性原创成果:提供了呼吸危重病诊治规范和流程及预警指标,建立了危重病评估和预后判断,形成治疗的共识和指南;开展了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建立数据库、标本库,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呼吸危重病转化机制。他们研究发现了激素治疗ARDS的临床获益,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肺炎降低病死率,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预测病死率等。2021年,宋元林-白春学-王向东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巴斯德研究所苏枭团队、复旦大学林鑫华教授团队、中山医院急诊科宋振举教授团队和青浦中心医院在ARDS发病机制和治疗上的成果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科室每前进一小步,都是在向解决疑难危重问题更靠近一步。目前,相关研究还在继续,重症肺炎的救治水平必然也将不断提高。据宋元林介绍,与重症肺炎相关的4个项目正顺利开展,预计3年后,在重症肺炎的早期诊断、早期预警、损伤修复效果等方面,会有更多重要信息被发掘出来。

重症肺炎能否被攻克还有待考察,但科室全体员工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精气神,必将凝聚成推动世界难题更快解决的强大力量。

据了解,呼吸科是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目前由12位教授、11位副教授、24位主治医师、5位住院医师、4位科研人员和技师组成。团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却一路前行,一路高歌。未来,他们还将继续奋战,奔着“接轨国际,面向世界,服务病人,造福社会”的愿景,不断为生命护航。

(责编:关弋)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2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