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1-12

香港首条卫星生产线将建成投产

 

据了解,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正在建设中,预计2023年就可以建成投产,将成为香港地区首条卫星生产线。

这个卫星智能制造中心可满足小卫星多品种、变批量、柔性化生产要求,具备卫星设计制造协同、供应链智能管理、机电热高效集成装配、自动化测试、智能化试验、健康状态智能监测、精细化质量管控和智能化产线管控等功能及不同类型卫星混线的生产能力,建成后有望开启卫星“下饺子”模式。

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投产后,可以做到1吨以下量级小卫星年产量200颗以上,并且整星研制周期≤20天,人员配套≤25人。这些先进的技术指标已经应用于香港航科、山东产研院等多家商业卫星项目。

据介绍,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项目是香港“再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香港首条卫星生产线,卫星智能制造中心项目是中国航天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内地牵引香港发展的有力证明。

 

中国卫星应用专利申请数全球排第二

 

119日,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编著的《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在2022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发布。《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卫星互联网技术创新活跃,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增加。其中,中国的卫星应用专利申请数量占全球卫星应用专利总申请数量的27.05%,全球排第二。在2021年,中国卫星应用专利申请数量达到9546件。排名第一的是美国,第三是日本。

《报告》还显示,全球卫星互联网产业加速发展,前景广阔。全球近30亿人尚未接入互联网,卫星与地面蜂窝联合组网,有望以更低成本实现广覆盖,而且网速也尚可。根据网速测试机构Ookla公布的数据,有公司旗下的卫星互联网服务刚刚完成测试,在15个国家的平均下载速度已经超过100Mb/s

除此之外,全球卫星导航市场也十分广阔。欧盟航天计划机构(EUSPA)发布的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市场规模为1989亿欧元,较2019年增长31.98%。其中,服务收入为1505亿欧元,占比超过75%,设备收入为484亿欧元。

《报告》指出,目前来看,卫星泛在覆盖和地面基站热点区域覆盖具有天然融合、优势互补的特性,标准兼容成为卫星通信的主要方向。当前,各大国际联盟组织作为主体,正在全球积极开展卫星互联网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此外,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创新,卫星发射成本将持续降低,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3D打印、柔性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降低了卫星研发与生产成本,一箭多星、火箭回收等技术使得卫星发射成本大幅度降低。

 

我国将打造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

 

近日,从《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面向2030/2050的全球红树林保护”边会上获悉,中国55%以上的红树林纳入了自然保护地,红树林面积已由21世纪初的2.2万公顷恢复到2.7万公顷。

全球目前有341种受威胁物种以红树林为主要栖息地,我国持续加大保护力度,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的国家之一。

20年时间,我国红树林增加了5000公顷左右,在全球红树林包括红树林在内的湿地面积都面临退化或减少的趋势下,我国红树林面积不降反升。

作为世界湿地大国和《湿地公约》缔约方之一,我国不断加大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并计划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万公顷。这次大会又明确提出,我国将在深圳市打造全球首个红树林保护交流合作的国际红树林中心。据了解,以福田红树林湿地为主的深圳湾区,是东半球候鸟重要栖息地和南北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每年数万只往返于东亚—澳大利亚的国际候鸟在此停歇。

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规划处处长姬文元表示:“红树林中心建设成之后,将为全球红树林的保护修复及国际合作提供十分重要的平台。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对它们予以支持,予以培训,体现了我们负责任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黑洞热力学拓扑性质研究新法问世

 

近日,中外科研团队合作,构造了独立于黑洞内禀参数的拓扑数,提出了研究黑洞热力学拓扑性质的新方法。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近年来,黑洞热力学的研究是当前黑洞物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中国科研团队密切关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基于黑洞相变方面的研究基础,提出了“黑洞微观分子”模型,指出可以通过研究黑洞相变来考察黑洞微观自由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借助黑洞霍金温度等宏观量来揭示微观性质,这一思路为理解黑洞的微观结构提供了新途径。

目前,拓扑这一数学工具已经应用到物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在黑洞热力学中,不同类型的黑洞具有不同的热力学宏观量。对于同一类型的黑洞,在特定温度下可能有不同的黑洞相,它们可能是局域稳定的,也可能是局域不稳定的。能否从拓扑上区分它们并给出一般性的结论,是个有趣且重要的问题。

中外科研团队合作,从推广的自由能出发,构造了一个矢量场,这一矢量场的零点代表了黑洞解本身。他们借助于这一性质,利用段一士Φ映射拓扑流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拓扑数。从局域角度而言,局域稳定的黑洞相具有正的局域拓扑数,局域不稳定的则具有负的局域拓扑数。进一步,对于同一类黑洞,所有局域拓扑数求和便可得到整体拓扑数。于是,从整体角度而言,可根据整体拓扑数来对黑洞进行拓扑分类。根据这一分类,具有相同整体拓扑数的黑洞(即使它们是不同类型的黑洞)具有类似的热力学性质。

“由于这些拓扑数是不依赖于黑洞具体参数的普适常数,它们对理解黑洞和引力本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量子引力理论的建立或许会提供新的线索。”相关科研人员说。

20世纪70年代霍金和贝肯斯坦等著名物理学家建立黑洞热力学之后,黑洞的热力学性质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关注。由于涉及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和广义相对论等多个学科,黑洞热力学的研究有助于认识黑洞和引力的本质,是深入理解量子引力理论的有效途径。

 

水循环塑造新生代哺乳动物地理分布

 

近日,中国科研人员发现,新生代显著的全球性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哺乳动物在此环境背景下经历了由古老类群为主向现代类群为主的转变。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

中生代末期,包括恐龙在内的脊椎动物的灭绝,给哺乳动物及其他脊椎动物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新生代冰室-温室气候频繁转换,中间有过多次小幅升温事件。气候条件变化显著影响了新生代哺乳动物类群的地理分布。

研究发现,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导致哺乳动物向北迁徙,且数量增加明显,哺乳动物的灵长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在此事件之后很快在亚洲地区起源,并通过海平面下降产生的陆桥迅速扩散到欧洲和北美。极热事件之后的小幅增温事件造就了早始新世和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在此期间物种多样性显著增加,中新世成为东亚哺乳动物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同时,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全球环境急剧变化,温室环境骤变为冰室环境,导致了显著的动物群更替,改变了灵长类的演化轨迹。

“晚中新世以来的降温事件使得哺乳动物类群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到人类的迁徙和扩散,也对鱼类的演化和分布区的变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可以说,水循环塑造了新生代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科研人员说。

(责编:李莉)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