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中国首位!李德仁院士获布洛克金奖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03

当地时间66日,第24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在法国尼斯盛大开幕。来自全球摄影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工程师、企业家、管理人员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齐聚一堂,围绕“遥感当下、展望未来”主题,共谋发展。据悉,此次大会包括10场主题报告、近70个学术技术单元,覆盖传感器、摄影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科学、教育与合作等领域的学术技术前沿、创新成果、成功应用案例,还组织了技术培训、技术展览、软件竞赛等活动。

会上公布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布洛克金奖(Brock Gold Medal Award),以表彰他为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发展作出的里程碑贡献。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是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四年一度的学术盛会,布洛克金奖随大会一起颁发,每4年评选1位在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球空间信息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荣誉属于团队、大学和国家

 

1952年至今,全球大约有17位科学家获得这项奖励,李德仁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也是东亚第一位、亚洲第二位获得这项奖的科学家。

据介绍,因为疫情等特殊原因,本来2020年就应该召开的第24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延期至今年才得以举办,李德仁没有到大会现场领奖,现场颁发的奖章由其在瑞士的学生代领。

布洛克金奖强调了科学上的“里程碑式”意义。李德仁说:“这个奖是对中国科学家自立自强、坚持追求卓越的肯定。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团队、我的大学和我的国家。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利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快、更准、更可靠和更智能的空间信息服务。”

在答谢辞中,李德仁特别提及,自2006年中国开始实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使中国卫星的分辨率赶上了世界水平,我国发射的资源三号(ZY-3)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可以测制15万地形图;高分七号(GF-7)卫星可以生产11万地形图产品,这些分辨率都做到了世界领先。“这个奖宣扬了中国的成就,也引导着世界的走向”,李德仁说。

多年来,李德仁为国家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获2021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以及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湖北省杰出人才奖等重大奖项。

 

面向国家需求发光发热

 

作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体系的开创者,李德仁被誉为中国“地球空间信息学之父”。他发明了“李德仁方法”,创建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2017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对地观测脑”和“通信、导航、遥感卫星一体化”,并启动“珞珈”系列科学试验卫星工程。40年来,他持续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创新,引领了我国测绘遥感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从测绘遥感大国到测绘遥感强国作出了杰出贡献。

1957年,李德仁从江苏省泰州中学毕业,进入武汉测绘学院(现属武汉大学)航空摄影测量系攻读本科。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李德仁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之卓。1982年,他前往德国进修并攻读博士学位。

“当时我已经42岁了,出去才知道我国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与科技强国的差距。”当时李德仁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我要争分夺秒,尽快学成回国。”他每天学习工作14个小时以上,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学业。

这期间,李德仁推导出享誉国际测量学界的“李德仁方法”,更首次创立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系统误差与粗差探测方法,为现代测量学奠定了数据处理的理论基础,被誉为“解决了一个测量学的百年难题”。

19852月,李德仁谢绝了国外科研院所的邀请,回国仅5天就走上了讲台。同年624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国后,李德仁带领团队持续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创新,引领我国测绘遥感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992年,李德仁在中国首先提出地球空间信息(Geomatics)这一学科名称,并定义了其科学内涵,初步形成了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被亲切地称为“中国人自己的全球观测系统”。李德仁瞄准我国高分专项的核心需求,历时15年,组建百余人国家队,提出并主持参与“高分专项”,先后完成体系论证、技术攻关、系统研制和重大应用,满足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大众民生的需求。“这项成果是我们在元器件受限的情况下,用中国人的智慧,用我们的数学和过程控制的方法,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李德仁曾自豪地说。“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卫星遥感从无到有、从‘好用’到‘用好’。我们抓住天上的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特别是无人机遥感、地面移动测量的遥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利用这些‘天空地’遥感数据为国家服务。”

李德仁和他的团队还首创卫星遥感全球无地面控制高精度处理和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推动了我国卫星遥感测图从有控制到无控制的行业智能化变革。

卫星离地面五六百公里,要实现高精度很难。以前,要靠地面的观测点来把偏差校正。在李德仁的研究下,中国用卫星数据做立体地形图,已经不需要地面控制点。李德仁介绍:“如今,中国人用中国的数据,通过人工智能计算,可以做150000的世界地形图。我们也把数据共享给了很多国家,这个技术在世界上是领先的,更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2008年汶川地震,李德仁奔赴汶川。“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分秒必争,但我们当时几十个小时都获取不了震中图像。那种心急如焚的感觉对我触动很大,我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李德仁回忆。经过多年的研究,2017年九寨沟地震,4个小时就获取了震中图像。

2020年,李德仁和他的团队在湄公河又做了一项实验:在两颗商业卫星上安装人工智能的硬件和软件,自动检测到森林着火点,并将坐标信息通过北斗短报文传给森林消防部门,仅用15秒便完成火灾预警,精度高达5米。

如今80多岁高龄的李德仁每天依然在高负荷工作。他已培养了200多名博士,是中国教授中指导博士最多的人之一,李德仁说:“我要面向国家的需求发光发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责编:李莉)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