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中阿文明的千年见证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21

——泉州清净寺
杨艳艳


  古城泉州历史悠久,自唐朝开始,此地的海外交通日趋发达,至宋元时期,已发展为与当时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古泉州城也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特别是来自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商人聚集在泉州,他们与泉州先民和睦相处,造就了历史上最为开放、包容和发达的泉州城。在短短数百米的古城泉州最繁华的商业街——涂门街,就曾建有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天主教和道教的寺庙,当时经济社会的繁荣、文化的包容,可见一斑。岁月流转,朝代更迭,如今这里仍矗立着一座已有千年历史的清净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清净寺正是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一千多年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不同碑文 不同记载
  泉州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也叫麒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但关于其具体创建时间,历来颇有争议。
  清净寺里有多方重要石碑。吴鉴撰的中文碑记显示:“宋绍兴元年(1131年),有穆兹喜鲁丁者,自撒那威从商舶来泉,创此寺于泉州之南城。”《泉州府志》亦曰:“清净寺,在府治通淮街北,宋绍兴元年回人穆兹喜鲁丁自撒那威来建。”然而,在清净寺门楼北墙上也有一阿拉伯文碑刻,译文记载:“此地人们的第一座礼拜寺,它被称为最古老悠久的寺,名为艾苏哈卜寺(译名圣友寺)。它创建于伊斯兰教历400年(公元1009年)”中文碑与阿拉伯文碑各记各的,并不吻合,这就使建寺的年代有了两种说法:究竟是指修建时间不同的同一座寺,还是指不同的两座寺呢?
  此外,南宋朱熹在傅自得逝世后所书的《行状》(《朱文公文集·卷98》)中提到,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发生过一起涉及清净寺的事件。赵令衿来泉州当地方长官,当时傅自得任泉州通判。有外国商贾建层楼(清净寺)在泉州府文庙的前面,地方上认为清净寺建于城内府学之前,既破坏了“八卦巽位”,又破坏了“泉庙学受盛山川”,于是群起而告官。傅自得受理时判决:贾胡蕃商是“化外人,法不当城居”,并“立戎兵官,即日撤去”,清净寺由郡旧罗城内迁出建于城外濠。这样,既不破坏“庠校科第人文”,又使清净寺“峙文庙青龙之左角”,为府学增胜。曾有专家发表意见认为,其迁出重建的方位,和现在涂门街清净寺的地理位置对比,可以吻合。
  不少学者认为,清净寺的建寺年代被认为应该以门楼上的阿拉伯文碑记载为准,即1009年。不过,史学界专家吴幼雄曾专门请人翻译,认为其中有一句应这样说“那是在伊历400年”,而不应译成“建于伊历400年”,认为原阿拉伯文中没有含“建”这个意思。
  
寺门楼顶为“望月台”
  泉州清净寺,占地面积约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
  现存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就是高达20米、宽4.5米的门楼。大门通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米,朝南,全用花岗岩和辉绿岩砌叠而成。穹形顶,由四个高大相连的尖拱门组成。第一尖拱门高10米、宽3.8米,全用辉绿岩筑砌;顶部为蛛网穹窿形结构,门楣上嵌有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横额。第二尖拱门高6.7米,顶部用白花岗岩刻制,拼成蜂窝状穹窿形如藻井的石构图案。第三尖拱门高4.3米,与相距4.5米、高4.03米的第四尖拱门连成一体,门顶作半个纯圆形穹顶,粉抹白灰。整个大门由四门三室重叠相连组成,结构独特。
  大门屋顶作平台,台的周围三面筑回字形垛子,像城堞一样,使大门更加雄伟壮观,这就是当年有名的“望月台”。望月台不单名字好听,它还对应着一种古习俗,即伊斯兰教斋月用以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历史上,望月台上曾有伊斯兰教风格的尖塔,美轮美奂,如今则是光秃秃的了。此外,望月台边还曾有过望月亭,可惜也消失了。
  据介绍,每年有一个月的斋月,要进行封斋与开斋。时间临近的时候,清净寺里有身份的“阿訇”、长老等会登上望月台上望新月,细心地在天空中寻找月牙儿,来决定具体哪一天封斋或哪一天开斋,并形成了一种习俗,如今也还保留着。每年,泉州的穆斯林看日历估计时间到了,就会习惯性地打电话到清净寺问日子定下了没。
  
古礼拜大殿 迷失的圆顶
  在门楼西侧是坐西朝东的奉天坛,又称礼拜殿,阿拉伯名叫“麦斯吉德”,即叩拜真主的地方。如今这里柱石残础,绿草茵茵,四周墙壁上和西墙中段凹形的壁龛上,有古朴阿拉伯文字浮雕的《古兰经》经文。大殿的四周,为花岗岩石条砌叠,近千年来依然十分坚固,巨大的窗户遍布各墙,增加殿内采光效果。据了解,临涂门街的南墙全长23米,而透过8个长方形高大的窗,街上人们可望见里面。据明万历碑记称,奉天坛立的巨大花岗石圆柱一十有二,象征着农历12个月。
  清净寺礼拜大殿有没有圆顶,一直是争议的焦点话题。据说奉天坛原来罩有巨大圆顶,1607年泉州大地震时,宣礼塔塌毁,圆顶也跟着坍塌,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深深地埋在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1米多。过去的考古试掘曾认为,明清时,这古礼拜大殿可能拥有中国式的屋顶,宋元时未知。而明代李光缙撰文描述奉天坛“中圈象太极”,即证明大殿顶覆盖有巨大拱形圆顶。20世纪80年代,泉州邀请省博物院来指导发掘,发现这地底下有宋元时代的地面砖等。但当年地面发掘没有定论,所以清净寺礼拜大殿原先到底有无屋顶在考古史学界至今仍说法不一。
  
闽南风格建筑
  清净寺内的建筑尽是伊斯兰风格,但奉天坛北侧的明善堂却是闽南风格建筑,这是为什么呢?
  明善堂坐西朝东,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伊斯兰教徒礼拜之所。原先是中阿混合建筑风格,此后由于拱形圆顶的古礼拜大殿塌毁,凡遇一些礼拜,则把同为朝拜方向的明善堂,改为穆斯林礼拜安拉的场所。至于为何会变成闽南风格,专家猜测,或许是几经重建,加上捐资人财力也有限度,只好跟着本地的建筑特色走,就变成了如今看到的闽南风格。
  据了解,明善堂倒毁后,在清嘉庆年间,由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漳州总镇马建纪捐资重建,这时变成了中国传统古建筑四合院形式。此后又经过几十年风雨侵袭,岌岌欲塌时,同治十年,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提督江长贵捐俸重建为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建筑形式。1950年,明善堂塌毁。1998年,按“修旧如旧”原则重建明善堂,恢复清同治年间建筑的原貌,也就是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建筑形式。
  此外,明善堂内还有一个艺术珍品值得一看,那就是置于堂前的“出水莲花”香炉。香炉系宋代时用叶腊石(寿山石)雕刻而成,其上部是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大莲花周围再围绕一圈小莲花。炉身上还雕刻了朵朵姿态各异的莲蓬或含苞待放的花朵,犹如出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十分精致。据悉,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此炉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焚烧檀香调节空气时用的。它原先是清净寺奉天坛的旧物,后因奉天坛坍塌,无法避风遮雨,便改移至明善堂。该炉高约1米,直径约0.35米,象征着“清净”与“洁白”。
  清净寺,它曾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也曾是唯一入选20世纪90年代“中国十大名寺”的伊斯兰教清真寺。虽已历经千年,但作为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清净寺依旧向每一位访客展示着泉州城当年的繁华和开放。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4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