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扬州古刹之首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10

 

——扬州大明寺
  
杨艳艳

  
  
  扬州大明寺雄踞在古城扬州北郊蜀冈中峰之上,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迄今已有1560多年。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称,“诸山皆以为是寺为郡中八大刹之首”,可见山寺声名之盛。之所以名扬海内外,除了大明寺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这里曾走出一位大德高僧——唐朝律学大师鉴真。正是鉴真东渡,才将我国佛学、医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介绍到日本,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大明寺也成了见证中日佛教关系的重要古刹。
  
千年古刹 迭经兴废
  千余年时间里,大明寺的名字也多有变化。起初因该寺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故称大明寺。后至隋仁寿元年,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30个州内立30座塔,以供奉舍利,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寺内,称“栖灵塔”,寺从塔名,故“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清乾隆三十年,乾隆帝巡幸扬州,因担心人们见“大明”而思念前朝,故御笔将大明寺改题为“法净寺”。
  千年古刹,迭经兴废,饱经沧桑。唐会昌三年的时候栖灵塔遭大火焚毁。会昌五年,武宗诏令毁全国大寺4000余所、中小寺院40000余所,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大明寺未能免于此难而遭毁坏。唐末吴王杨行密兴修殿宇,并更名为“秤平”。宋景德年间,僧人可政化缘募捐。集资建塔七级,名“多宝”,真宗赐名“普惠”。但寺庙直至明初仍沿称“大明寺”。明英宗天顺五年,僧人智沧溟决心重建庙宇,经师徒三代经营,规模渐复;后经变乱,塔寺再度变为荒丘。万历年间郡守吴秀建寺复垲。崇祯年间巡漕御史杨仁愿又重建寺庙。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维扬,寺庙不断增建,规模逐步宏大,光禄寺少卿汪应庚费力颇多,大明寺遂成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
  
鉴真东渡 弘扬佛法
  鉴真大师曾在大明寺讲律传戒,闻名遐迩,为僧俗所景仰,享“江淮化主”之誉。唐天宝二载(743),鉴真大师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邀请,为弘法佛法,欣然率领众僧东渡扶桑。大师东渡弘法是义无反顾的。当时,他的弟子们因道路遥远,“沧海淼漫,百无一至”,而犹豫踟蹰。鉴真却毅然决然:“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足见他的深远识见和坚强决心。鉴真大师不畏艰险,五次东渡失败,却毫不灰心,决不退缩,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3年),以双目失明之66岁高龄成功抵达日本,实现夙愿。
  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戒律、兴造寺庙佛像、广授书画技艺、推广医药饮食、弘扬大唐文化,被日本人民奉为“文化恩人”。日天平宝字三年,鉴真率弟子普照、思托等在奈良建成唐招提寺,并由东大寺移居于此。经营既久,佛光普照,遂成日本律宗之祖庭,而鉴真亦有扶桑律宗太祖之称。鉴真大师是传教弘法的光辉典范,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罕见的杰出人物,也是大明寺最大的荣耀和骄傲。
  
建筑精品 再现唐风
  1963年恰逢唐代律学高僧、日本律宗创始人鉴真大和尚圆寂1200周年。为了纪念鉴真,国务院决定在大明寺(时称法净寺)建“鉴真纪念堂”。鉴真纪念堂由陈列室、门厅、碑亭、正殿4部分组成,在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南北中轴线的偏东位置上,也形成了一个南北中轴线并以鉴真纪念堂正殿作为主体的建筑群体。其设计精妙,构制完美,堪称近今建筑的精品。
  鉴真纪念堂的设计方案,最先由扬州建设局的工程技术人员草拟提交。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针对纪念堂、碑亭、回廊的比例、尺度和建筑风格方面作了诸多修正。譬如,正殿式样完全仿照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唯规模因受坐落场地不宽敞的限制,只好稍加削减,将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的金堂,缩减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金堂左右无毗邻的廊屋,为创造一种唐代佛寺的气氛,并结合扬州当地寺院风格,在正殿与碑亭间以抄手回廊连接;碑采用卧碑的形式,下部须弥座模拟唐代须弥座的风格,上部碑身四周刻出边框。
  除梁思成的精妙设计外,堂内的建筑上也不乏名人题词。碑亭东西歇山下各自延伸约40米的回廊与正殿衔接,呈环抱之势。碑亭中矗立着一方仿唐朝风格的汉白玉横碑,高1.25米,宽3米,下设莲花须弥座。碑的正面横刻郭沫若手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9个大字,书法古拙遒劲,笔力千钧。背面镌刻赵朴初于1963年为纪念鉴真大和尚圆寂1200周年撰写的长篇竖写碑文,通篇酣畅,字断意连,前后呼应;谋篇布局,于严谨中时露飘逸。
  此外,1980年,赵朴初会长为迎接鉴真大和尚坐像回国巡展,所题“风月同天”石额置于鉴真纪念堂正殿东侧面西牖门之上。此牖门乃日本国宝鉴真坐像回扬“探亲”时,通往鉴真纪念堂正殿必经之处。
  碑亭北向有甬道,可直抵鉴真纪念堂主体建筑——正殿,或经碑亭东西回廊环行至正殿。这样由正殿、碑亭和回廊,定格为一方正的院落,总占地面积为2540平方米。殿前庭院中,有长明石灯笼一幢,是1980年日本唐招提寺八十一世长老森本孝顺所赠。在赠送仪式上,森本亲自点燃灯笼,并与大明寺方丈能勤法师在石灯笼东西两侧共栽两株日本八重樱。正殿建在石台基上,面积537平方米,高度5.24米。面南五楹,南面三门。单檐庑殿屋面,屋顶正脊东西两端饰有鸱尾。屋面坡度平缓,莲花纹瓦当,出檐深3.3米,桩头有斗拱三重,所有窗户均采用唐代直棂窗制式。
  
栖灵塔 中国之尤峻特者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于大明寺内建栖灵塔,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塔内供奉佛骨,谓之佛祖即在此处。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故称“栖灵塔”。隋唐时期,扬州的政治经济发展甚快。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临,并留下千古绝唱,反映了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的栖灵塔气势磅礴、高耸云天的雄伟气概。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临此塔后,曾在诗中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
  但可惜的是,唐武宗会昌三年“灭佛”,栖灵塔亦被拆除,大明寺只剩“栖灵遗址”。宋真宗景德元年,僧人可政募集资金建造了一座七级多宝塔。这座塔又于南宋时毁圮。直到1980年,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大明寺僧众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几代住持虔心操作,多方募化资金,终使宝塔于1995年岁末落成。
  新建塔为仿木构楼阁式,方形,九层;各层东西南北每四柱3间,一门两窗,平座,腰檐,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出檐大而平,柱以腰鼓形,窗形直棂,凸显唐代建筑风格。栖灵塔“铺作”参照佛光寺大殿与南禅寺大殿的斗拱作法,但昂头未采用国内的“批竹昂”,而取日本唐招提寺金堂“方斗昂”,以其不失古风。“补间铺作”,依旧参照山西佛光寺大殿的做法,即“出跳下减斗和一华拱”。栖灵塔楼梯依唐人刘长卿《登栖灵寺塔诗》“盘梯接云气,半壁栖夜魄”诗意,作“壁内析上式”梯形。另据佛教教义,和尚上殿念经,是由门的左边进殿,念完经靠右出殿,作顺时针行走,故塔中楼梯也依顺时针盘旋而上。楼梯栏杆用卧棂做法。
  新建成的栖灵塔气势雄伟,是整个瘦西湖景区内最高的建筑,登临塔顶可将瘦西湖美景一览无遗。宝塔每层四角的飞檐下,皆垂有风铃,清风吹来,叮当作响,与塔内传出的梵音浑然一体。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4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