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我有国士”风骨存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1-03

文 张 闻

  
  
  我对自己走过的道路重新进行了回顾与思考。唯一可以自慰的是,60多年来,我一直在为祖国兢兢业业地工作,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没有谋取私利,而是为了人类谋幸福!
  ——摘自赵忠尧《我的回忆》
  
  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现正负电子产生和湮灭的人,却错失诺贝尔奖,被诺贝尔奖委员会称为“无法弥补的遗憾”;他是多位“两弹一星”元勋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老师,被誉为“培养大师的大师”;他是我国物理学史上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他的病逝引起世界物理学界巨大悲痛,而其一生却默默无闻,鲜为常人所知
  他就是赵忠尧,他是经历新、旧中国冰火两重天的传统知识分子,也是为国发奋、自强不息的中国物理学界先驱者。
  1998年,当他以96岁高龄辞别人世时,依然悄然无声,就像春泥回归大地那样安详、从容。如今在他离世20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位堪称中国物理学史上丰碑式的人物,走进他的传奇人生。
  
生于乱世,奋发图强
  1902年,中国社会现状堪忧,时局动荡不安。正是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赵忠尧在浙江诸暨出生了。赵忠尧的父亲当过私塾老师、医生,对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痛心疾首,他寄希望于子女,希望他们能在这乱世之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不负其所望,1916年,15岁的赵忠尧考入诸暨县立中学,1920年,又考入中国创办最早的4所高等师范学校之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赵忠尧入南京高等师范就读时,学校正要扩建为东南大学,1924年毕业后,他留在东南大学,并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叶企孙从国外归来至东南大学任教,赵忠尧成为叶企孙的助教。
  1925年夏天,清华学堂筹办大学本科,请叶企孙前往,就这样,赵忠尧同叶企孙一同北上清华,开始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实验课程教学。
  在清华的工作中,赵忠尧愈发深感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而无法接触到世界科技前沿,更让他焦急万分。1927年夏天,赵忠尧决定自费去美国留学。在向老师和朋友借了一些钱后,赵忠尧又申请了清华的半费资助,只带了简单的生活用品,他就远赴重洋,去了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密立根教授。
  作为中国奋发图强的新一代,赵忠尧时刻坚守着自己肩上的职责。在他的心中,对祖国的爱始终是自己最深的情结,他的初衷始终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来到美国以后,密立根教授开始给赵忠尧布置的博士论文是利用光学干涉仪做实验。负责实验指导的教师告诉他,做这个题目的仪器已经准备好,如果能如实测量记录光学干涉仪上图纹的周年变化,两年内就可获得实验结果并撰写论文,凭这篇论文就可顺利取得博士学位。然而,赵忠尧却认为这个题目学不到多少技术,与他出国深造的初衷相违背,因此他要求密立根教授换一个课题。密立根教授虽有不满,但最终还是答应了赵忠尧的请求,过了一段时间后,他重新给了赵忠尧一个题目“硬伽马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而正是对于这个题目的研究,把赵忠尧推到一个物理科学伟大发现的门口。
  1930年,赵忠尧完成实验,他的结论震惊了当时的物理界,28岁的赵忠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观测到正电子,后来的实验更让他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这个发现足以使赵忠尧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却颁发给了比赵忠尧晚了两年才发现正电子径迹的安德逊。安德逊在半个世纪之后的1983年也写出了当年的故事:在加州理工学院时,我与赵忠尧同为研究生,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我的研究是受赵的启发才做的。
  曾任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主任的瑞典皇家学会爱克斯朋教授,在解密诺贝尔奖评选过程时坦言:这是一个“很令人不安的、没法再弥补的疏漏,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可赵忠尧却对此毫不在意,因为他远渡重洋不是为了学位,更不是为了拿诺贝尔奖,而是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学到最前沿的科学和技术。对此,他无怨无悔。
  
千难万险,保卫镭元素
  求学无涯,孜孜不倦。1931年,赵忠尧赴英国剑桥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研究工作。在赵忠尧学成归国时,卢瑟福特意将50毫克放射性实验镭赠送给他。赵忠尧历尽千难万险,将这50毫克镭带回了中国,并于当年回到清华大学,开设并创办了中国第一门核物理课程、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成为中国原子能研究的开拓者。
  高尔基说,苦难是一所大学。峥嵘岁月,赵忠尧也曾经历过一次次磨难的洗礼。1937年,中华民族遭受了重重打击,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0月初,在清华大学长沙临时校门前,突然跑来一个脏兮兮的乞丐,一手拄着木棍,一手抱着一个咸菜坛子,急切地要求见梅贻琦校长。门卫认为这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便要将乞丐轰走。此时梅校长刚好走出来,乞丐便猛地扑过去,一把拽住梅贻琦的衣袖,便放声大哭。梅校长仔细一看,才发现这蓬头垢面的乞丐,竟然是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赵忠尧,连忙上前握住他的手赵忠尧将一直紧紧抱着的咸菜坛子放在校长办公桌上后,才长嘘一口气。原来,这咸菜坛子里,藏着的正是那50毫克放射性实验镭,如果落到了日本人手里,后果不堪设想。原来,1937年10月,日军占领清华园,赵忠尧与梁思成一起,冒死潜返清华取回这50毫克的镭元素。而赵忠尧则扮成难民,跟着逃难的人一起千里跋涉前往长沙。35岁的赵忠尧,抱着咸菜摊子,胸口被磨出了两道鲜红的血印子,整整走了一个多月,才终于从北京走到了长沙,原本玉树临风的大学教授,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
  赵忠尧并没有白白浪费那50毫克镭,当年,西南联大物理系师生曾用极其简陋的条件,利用这50毫克的镭做出了中子放射性元素实验,并激发了一代代中国核物理科学家,赵忠尧更是培养大师的大师,他的学生名单让中国骄傲、让世界震撼: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他们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暗下决心,为国造出加速器
  落后就要挨打,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保持足够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的重要因素。原子弹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
  1946年6月30日,美国继在日本扔下了原子弹之后,又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小岛上试爆了一颗原子弹。此时,英法苏中4个胜利集团的盟友代表,应美国政府之邀观摩,蒋介石专门挑了核物理专家赵忠尧。当核爆炸的蘑菇云升起时,赵忠尧成了中国第一个亲眼看到原子弹爆炸的人。
  他默默注视着冉冉升起的蘑菇云,将目测出的数据牢记在自己的脑海之中,当其他国家的代表情不自禁地为核爆炸的威力惊呼时,赵忠尧沉默不语、百感交集。中国什么时候才能释放出这样巨大的能量?这一天还太遥远,因为中国连一台加速器都没有。没有加速器就不可能揭开原子核的奥秘,更不可能进行自己的核试验。
  演习完毕,其他国家的观摩代表回到美国本土游山玩水,赵忠尧却“神秘失踪”了。他作为核物理专家深知核爆炸的关键技术就是加速器,他选择“滞留”美国的目的十分明确:设法购买到加速器。这时,国民政府给他汇了5万美元作为购买加速器的费用。可买一台加速器起码要40万美元,这点钱根本就不够。何况,即便买到了,也拿不到出口许可证,无法运回中国,美国政府严禁此类尖端技术出口。但是赵忠尧太想给贫弱、落后的中国装一台加速器了。
  赵忠尧心里盘算着,如果最精密核心部件在美国秘密定制,然后再想方设法托运回去,他将其他部件的技术参数默背下来,烂熟于心,然后回国自己制造,5万美元或许就够了。有人劝阻赵忠尧,来美国一趟不容易,加速器不是你的本行,何必把精力消耗在这上面?赵忠尧顾不得这些,他深知落后就要挨打,加速器就是多灾多难的中国最需要的,个人做出牺牲是值得的。
  赵忠尧回到母校加州理工大学,他利用一切条件,对加速器的操作台和零部件进行研究。为了掌握了加速器的设计和制造细节,赵忠尧成了实验室里最勤奋的人,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他拼命学习有关加速器制造的技术资料和零件参数。每天,他的工作时间都在16小时以上。之后,赵忠尧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地磁研究所等几个加速器及宇宙线实验室做义务工作,为的是能换取一些零件,他甚至节衣缩食,每天只吃面包和咸菜,把有限的经费和生活补贴,都用来向工厂定制加速器零件。1948年年底,赵忠尧终于完成了静电加速器的核心器件订购,欲回国研制。
  回归祖国的赵忠尧用带回的器材和零件,主持建成了中国第一台70万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1958年,这台70万电子伏静电加速器被赠送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教学实验和学生学习使用。现在它被安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物馆里。1958年赵忠尧又主持研制成功250万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其对我国的核事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台250万电子伏静电加速器,一直为共和国服役到2000年前后。
  虽然之后有近十几年的时间,赵忠尧在“文革”中无法静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背后仍有其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生为国,不移之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赵忠尧以其坚忍的意志,扛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与考验。
  1973年,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71岁的赵忠尧,终于恢复工作。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向十多个国家的百余名科学家介绍赵忠尧时说:“这位是正负电子产生和湮灭的最早发现者,没有他的发现,就没有现在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从1983年起,杨振宁花了不少精力收集资料,以翔实的史料与充分的证据论证了赵忠尧关于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湮灭的重大发现的意义及其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文中称赵忠尧的实验“具有经典美:简单、可靠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984年,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终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尽管赵忠尧年事已高,但82岁的他仍然积极参加了高能实验基地的建设,并带出了一批青年才俊。
  5年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点安装就位,几个月后,通过技术鉴定,已是87岁高龄的赵忠尧,作为鉴定技术专家,郑重地在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1998年5月28日,96岁高龄的赵忠尧逝世,科学界悲痛不已。少年发愤、青年立志、一生为国,赵忠尧的人生是那样的无私而又伟大。2018年,是他逝世20周年。我们缅怀他,应记住他是中国核物理研究开拓者,记住他是大师的大师,记住他的赫赫功勋,记住他闪耀如勋章的名字,也应记住他的殷切嘱托:“回想自己一生,经历过许多坎坷,唯一希望的就是祖国繁荣昌盛,科学发达。我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但国家尚未摆脱贫穷与落后,尚需当今与后世无私的有为青年再接再厉,继续努力。”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5年6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