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生活中的有心人 认知学的探索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0

——记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副教授尹军
  
□ 李明丽

  
  
  亚里士多德说:“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如何准确理解他人的动作或行为,并基于其当前行为所蕴含的信息,对其未来可能产生的状态进行预测,就成为保证社会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的副教授尹军就是社会认知领域的一位探索者。多年来,他通过采用成人、儿童发展与认知建模多视角的研究,尝试建立哲学与人工智能视角下的社会认知研究体系,希望将社会认知的神秘面纱缓缓掀起。
  
好奇叩响科研大门
  当你走在路上,突然看到前方有一对情侣,是从两人中间穿过还是从旁边绕过去?显然前者更省时间,但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为什么呢?生活中的一次细心观察激发了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本科生尹军的好奇心,并成为他日后深入研究的兴趣点。正如他所说:“心理学的很多问题都来源生活,要善于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推测,而寻找其背后可能的原因就能构成一个研究。”在兴趣与好奇心的双驱动下,他努力汲取着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保送直博的资格,继续在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深造。
  人类天生就是爱社交的社会动物,其社交天性的历史甚至可追溯到距今至少2.5亿年的哺乳类动物身上。幼儿时期,人的社会思考能力就得到了快速发展且远远超过其他物种的成年个体。小孩子是如何学会交往的呢?在交往过程中如何学习其他知识呢?怀着这样的疑问,尹军申请了中欧大学认知发展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在导师Gergely Csibra教授门下,开始研究两岁以下孩子的社会交互问题。那里浓厚的社会哲学氛围,诸多哲学思维的系统训练,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哲学素养。
  生活中有心观察,科研中潜心钻研。如今,尹军已在社会认知领域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果。在社会交互行为的加工机制方面,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视觉对社会交互行为以整体方式进行加工”的观点并首创可实现双人交互的实验平台,相关成果发表于Cognition杂志;他利用社会交互行为作为实验刺激,发现14个月大的婴儿能以抽象形式对社会交互行为进行表征,证明社会交互的心理表征发生于个体发育早期,该成果发表于Psychological Science。
  
创新接近认知真相
  人类与外界建立联系时,总是通过丰富的动作或行为来满足不同需求。而视觉系统如何识别动作背后的意图一直是认知科学研究关注的难点问题之一。回国后尹军来到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开始了“视觉系统对社会交互意图的识别机制及其发展特性”的相关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他人受益信息的社会交互意图识别”正是他在该领域的一次尝试。他认为:“作为观察者来说,我们认为当你向别人示好时,就传递出一个信号,即你可能想跟别人去交往。”该项目中他拟采用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都极具创新性,尝试对涉及两个社会个体间的动作意图识别机制进行探讨,弥补了以往对单个个体动作意图识别研究的不足;首次将行为理性原则拓展至社会交互领域,在整体上对交互行为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希望构建出视觉系统如何感知交互行为的基本理论框架;拟采用行为实验与电脑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角度系统考察社会交互意图的识别问题。同时他希望借此构建人机交互的相关理论,阐明视觉对社会交互意图识别的认知机制,为设计具有社会交互功能的机器人及社交障碍相关疾病的治疗等提供心理学依据。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未来,尹军还将在心理学领域砥砺前行,依托群体行为与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的支持,一步步地接近社会认知的真相。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