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临沣寨:中原第一红石古寨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22

  我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河水》有载:“柏水经(宝丰)城北复南,沣溪自香山东北流入郏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东,环村一周,复东北至石桥入汝......”
  临沣寨原名水田村,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郏县堂街镇境内,因红石得名故又称红石寨、朱洼寨,其为一洼地型古村落,周围千亩芦苇、百亩竹园,杨柳河、北汝河绕寨而过。它是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寨,被收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避乱世,建石寨


  距河南省平顶山郏县文庙东南13.5公里,临沣寨坐落在北汝河畔,浅红色条石砌筑的寨墙长约1100米、高6米多。寨墙上布设哨楼5座、城垛800个,寨内还有较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民居近400间。
  寨内约有159户人家、600多口人,其中朱姓人口占90%。根据临沣寨的史学资料,临沣寨始建于清同治元年,由寨中大户朱氏三兄弟朱紫贵、朱振南、朱紫峰倡议修建。
  明朝万历年间,中原地区暴发瘟疫、人口锐减,山西洪桐县一支朱姓人家移民至此,百年后,朱氏三兄弟靠盐业贸易发迹成为寨中大户。后因乐善好施、行侠仗义,他们被外人尊崇,但对自己拥有的巨额财富非常担心。于是,清咸丰末年,面对纷繁乱世,三人商议扒掉土寨,建石寨。
  重修后的临沣寨围村占地7万平方米,寨墙为外石内土结构,呈东北—西南走势,像狭长的船形。外墙60厘米长的石头全部取自紫云山的红色花岗岩,内墙则就地取材,全部是挖自护寨河的泥土。此外,为使寨墙坚固,红石条每一顺石隔一把石,中间空当用3~4块红石条顺着填满,再取土屯住夯实。临沣寨同时设有东、西、南3个寨门,按八卦的方位排布。其中西寨门取名“临沣”,两扇大木门上包着铁皮,门楣铁皮上“同治元年”的字样仍然清晰可见,寨门前设有两道防水闸,当年的闸板还立在闸中;东寨门取名“溥滨”,意为此寨濒临沣溪、利溥两水,其同西寨门一般,由木板镶铁皮制成,上书“同治元年”;南寨门毁坏较重,只剩半个门洞。
  临沣寨的每个寨门上都有灭火水槽,还有用于对外射击的高低不等的枪眼。寨门外边均有两道防洪闸门和向寨外排水的暗道,设计精巧,防守自如,使人不得不叹服100多年前临沣寨人的智慧。临沣寨寨墙外是绕寨一周长达1500米的护寨河,据说当年与寨墙同时完工的护寨河宽15米、深4米,而今的护寨河宽仍有10米左右,深约2米。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临沣寨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后,在全国拆除寨强的大潮流中,它因洪水围困为防汛需要得以保留。而后,作为中原地区发现的第一个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寨,临沣寨被称呼为“古村寨博物馆”“汝河南岸第一府”。2001年,郏县成立了临沣寨开发办公室,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临沣寨进行保护性修复。根据规划,临沣寨的保护工程分为三期:一期首先是疏通护寨河,修复部分寨墙,在保护区外规划新村,部分村民可以迁往新村居住;二期是修缮四合院,恢复古街道和寨外芦苇荡;三期恢复城门楼、朱氏祠堂等。自其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寨子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逐步落实。
  

朱家大院


  朱家大院顾名思义便是朱氏三兄弟的住所。在临沣寨,一群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或楼房当中,朱家大院数得上保存较为完好的。其为一进三、一进四、一进五的四合院,沿中轴线对称,是砖木结构的建筑群。
  老大朱紫贵的宅院建于道光15年,是一进三的四合院,占地面积1322平方米。在客厅后面的二进院内,当年的厨房、磨房均保存完好,院子里放着大大的磨盘。三进院的内宅布局严谨,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均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青砖黛瓦与檐下挂的金灿灿的玉米相互辉映,古朴、厚重而又和谐。楼房的墙体厚半米多,典型的“里生外熟”,即外面贴砖,里面是土墙,用红石条将二者紧紧连为一体,这样的墙体保证了室内冬暖夏凉。
  此外,楼房的地基也非常牢固,地面之上有5层条石,地面以下还有10层条石,而且最下面的2层用的是1米多宽的红石板,每个房角各放有一个红石大碾盘。正房的屋门也很有意思,下部设有两个“枪眼”、门槛下设有供猫通过的“猫眼”。正方形的青石铺地,木楼梯就设在室内。沿着木楼梯上至二楼,就来到了小姐的“绣楼”,尽管里面已经没有一件小姐的家具什物,仍然让人浮想联翩:以前大户人家的小姐就是住在这样的地方?
  在朱紫贵宅院的东边,还有一座更大的宅院,这就是号称“汝河南岸第一府”的朱镇府。朱镇府系清代盐运知事朱紫峰的官宅,建于大清道光29年,占地面积2516平方米。高大的门楼,精美的砖雕、石雕,斑驳的彩画,每隔几步一个拴马桩,房顶上“五脊六兽”,雕刻细致的木门、木窗及室内的八仙桌仍可想象当年朱镇府的显赫和繁荣。临沣寨的精华尽在此院,但却不对外开放,游客常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老二朱振南的宅子建于道光11年,高耸的屋脊、灵巧的窗棂,以及东西厢房的门楣之上悬挂着“迁善”“补过”的家训,也让不少历史信息得以复活。
  朱家大院只是临沣寨古建筑的一部分。据临沣寨保护工作负责人介绍,“临沣寨之所以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还因为它具有三大历史信息。按照历史名村的风水、五行、八卦和象形4项评选标准,临沣寨具有其中的3项标准。首先从风水上来说,其两面临河且处于洼地,能聚水聚财,属于风水宝地;从城门设置上来说,完全按照八卦设置;而从象形上来说,它则像一个小船。这些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成为它在评选中胜出的原因。”
  古建筑专家曾到临沣寨考察,认为:“临沣寨民居建筑从明至清,在时代上没有缺环。它们集中地出现在一个村落中,这在中国实属罕见。在北京城里现存的数千座古代建筑中只有一间半是明代民居,想不到临沣寨居然有3间。临沣寨填补了中国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
  将洼地聚落、古寨墙、古寨河、明清时期古民居、宗祠等融于一体,临沣寨独具特色,其建筑既有中原农村特有的以砖、石为主体的高大深邃,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门窗为装饰的小巧玲珑,不愧为中原民居文化中一块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