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陆泽琦:心无旁骛做科研 求索无涯攀高峰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22

  □ 刘昊林

  
  
  在大多数人看来,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陆泽琦从上学到工作,无疑都是学霸级的存在。翻开他的履历,2008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同年免试进入同校攻读直博,期间被南安普顿大学声与振动研究所教授Michael J. Brennan选拔为合作培养的博士生,2014年进入上海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出站后担任上海大学力学所讲师、硕士生导师,2018年晋升上海大学力学所副研究员。一路顺风顺水,但陆泽琦却说:“无论是不是天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认准目标坚持走下去。”一路走来,他始终明白“理想现实一线隔,心无旁骛脚踏实”的道理,将全身心扑在研究工作中,如痴如醉,历久弥坚。“我到底想要什么?想要成为怎样的人?”陆泽琦的内心始终有着自己的一杆秤。
  

矢志不移,我的“振动”人生


  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军人,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贡献。为了这一理想,陆泽琦不断奋进,虽然最后未能实现军人梦想,但是他却从非线性减振研究中找到了隐藏在心中的那团科研报国火焰。
  振动作为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其中的科学意蕴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特别是在航天领域中,航天器在发射过程中的振动会对航天器结构及其稳定性等造成影响。未来航天器不断增大的深空探测深度和日益增长的航天器重量,对隔振和抗冲击技术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发射阶段,航天器电源被切断,传感器无法进行有效监测。作动器既没有反馈信号,也没有驱动能源,因此发射过程中的振动控制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难题。”陆泽琦说。
  面对这一现状,陆泽琦团队基于隔振并将振动能量收集利用的思路提出隔振和能量采集一体化概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隔振和能量采集一体化非线性设计及动力学研究”支撑下,他们针对非线性隔振和能量采集一体化问题,设计压电双稳态层合板的负刚度结构,运用近似解析分析、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明确隔振和能量采集一体化实现所必要的共振关系及其非线性特性,并从稳定性裕度、吸引域角度解决高效性、稳定性和鲁棒性不可兼得的难题。研究成果将为推动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发展,设计和优化隔振和能量采集一体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除了在国防领域需要解决振动问题外,在工程领域这一问题也十分常见。弹簧阻尼组成的被动隔振结构简单,不需要外部能量,并颇具经济性优势,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成为了解决工程振动传递问题的首选方案。但对于低频外扰的隔振在实现时,常规的线性隔振会遇到静变形过大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一缺陷,陆泽琦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非线性阻尼、非线性刚度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支撑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层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提高了隔振效果,该成果发表于振动工程领域顶级期刊J Sound Vib,并获得了同行肯定性评价。
  

漫漫长路,耕耘求索不辍


  为师为研,孜孜不倦。迄今为止,陆泽琦所培养的硕士生,已经有3人成功毕业,并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科研成果,这令陆泽琦颇为欣慰。一路走来,陆泽琦始终认为为学为研都是无止境的,且一定要保持博览群书、终身学习的心态以及决心,只有保持对这个世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科学研究中找到乐趣与闪光点,不断向前。
  今后,陆泽琦还将重点开展基于非线性结构力学的自适应隔振和能量采集一体化研究,发展自供能、主被动一体化的卫星减振系统,增强学术创新能力,在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同时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提高学术影响力。“只有放眼世界,才能看得更高更远。”陆泽琦由衷地说。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