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陆伟跃:结缘医药四十载 坚守初心砥砺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22

  ——记复旦大学药剂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陆伟跃


  □ 王 涵
  
  

  
  我国是一个制药大国而远非制药强国,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强药之路?这是我国当代药学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国家维护健康领域安全的问题。在我国药物创新体系建设中,除实体药物源头创新外,药物制剂技术创新也极为重要,是增强我国制药领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建设及其产品开发是我国做强药物制剂的有效措施,其中靶向递药系统尤其是主动靶向递药系统已成为当今国际药剂学领域的竞争热点。新制剂和新释药系统能通过改变现有药物的体内过程而改善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通过改善候选药物的溶解性能和生物利用度而提高其成药性,使药物能够更安全、有效、方便地应用于临床。
  复旦大学药剂学科80余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一代又一代药剂人的制药强国梦想。作为我国药剂学领域的中坚力量,复旦大学药剂学科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为我国药剂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十五”以来,在靶向递药系统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
  40年前,秉持着对于医药事业的无限憧憬,陆伟跃考入了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化学制药专业,毕业后留校先后从事物理化学和药剂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于1985年在马远鸣教授带领下开创了“靶向制剂研究室”。从此,实现药物靶向递送的初心一直伴随着他成长。经过几十年的科研和教学锤炼,陆伟跃已然成长为我国药剂学界著名专家。身为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药剂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智能化递药教育部及全军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陆伟跃始终活跃在药物靶向策略及新型递药系统研究领域。他领导的团队扛起新一代药剂人的职责,在科学研究领域继续扬帆起航,续写着药剂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创建平台支撑学科发展
科教相长助力人才培养


  陆伟跃于25年前所开创的药物靶向策略及其递药系统研究方向,通过团队同仁们的共同努力和不断完善,目前已成为复旦大学药剂学科最具影响力和特色的研究方向,也是我国药剂学工作者在国际药剂学领域最具话语权的研究方向,更是世界各国期望抢占药物制剂技术的重要制高点。作为复旦大学药剂学科带头人,陆伟跃领衔承担了“国家重大创制新药科技专项”和“十一五”“十二五”的复旦大学“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建设,并在主动靶向递药系统技术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抢占国际药物制剂技术制高点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陆伟跃又带领团队创建了教育部和全军的智能化递药重点实验室,凝聚了原国家“973”项目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青年千人”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新世纪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上海市东方学者和曙光学者、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等一批优秀人才,系统开展了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为目的,通过分子识别引导递药系统主动寻靶、依据载体材料对机体微环境或生理变化的感知响应,使递药系统在病灶组织定位或控制释药等的前瞻性递药技术研究,为地方和军队在新型递药系统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1年以来,复旦大学药剂学科在“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和“智能化递药重点实验室”支撑下发展迅猛。共计承担科研项目333项(其中原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95项),总协议经费2.685亿元,到位1.195亿元;在先进材料、纳米药物、递释系统等研究领域共发表SCI论文516篇(ESI高被引论文和扩展版高被引论文18篇,影响因子>7.0论文195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78项,申请发明专利139项;获得新药临床研究批件3项,申报新药临床2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二等奖等10项,获得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药学科技奖二等奖等5项。
  陆伟跃于18年前开设的《药物靶向传释系统》研究生课程,通过团队骨干们的持之以恒和和推陈出新,为复旦大学药剂学科人才培养起到了持续引导作用,创新制剂平台建设和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给人才培养注入了资源和动力,使靶向递药系统研究成为复旦大学药剂学科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特色方向。2000年以来,复旦大学药剂学科在药物靶向递送研究领域培养博士生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陆伟跃指导的2位博士生获得此项殊荣)、提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和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篇等,博士生培养质量位居国内药剂学领域前茅,为复旦大学药剂学科高质量高水平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脑瘤靶向递药模式
提升重大疾病治疗能级


  脑部肿瘤包括脑部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因而也成了陆伟跃近10年来期望重点攻克的难题。
  通过陆伟跃的介绍,记者了解到,脑部肿瘤位于中枢神经系统,手术难以切除干净而易导致复发,且药物治疗存在多重生物屏障,使98%小分子药物和近100%大分子药物难以到达脑内病灶部位,因而目前临床应用的绝大多数药物难以奏效,发展有效抗脑部肿瘤的靶向递药系统具有重大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作为原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用于脑部肿瘤治疗的新型纳米药物研究”首席科学家,陆伟跃带领团队在脑部肿瘤靶向递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首次采用仿生学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多肽技术来克服血—脑屏障向脑内递送药物,首次采用逆序D型多肽技术克服血液和屏障细胞中酶屏障向脑内、脑肿瘤靶向递送药物,并提出了脑部肿瘤的双级靶向、多重靶向、系统靶向或全过程靶向递药策略,分步骤和全方位靶向抗脑部肿瘤的治疗方略,显著提高了现有临床药物抗脑部肿瘤的治疗效果。建立了脑部肿瘤靶向递药技术及其知识产权体系,为脑部肿瘤靶向治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纳米药物应用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项目执行期内,陆伟跃所带领团队因创建技术而发表论文数占全球该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总数首位(18.24%),他带领的复旦大学团队所发表论文数又占全球该研究领域所有单位发表论文数的首位(9.24%),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特别是复旦大学在脑部肿瘤靶向递药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他还带领团队发展了靶向纳米药物工程化制备技术,为靶向纳米药物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和设施保障。
  为了将研究工作不断引向深入,陆伟跃带领团队继续在国家和上海市重大项目支持下,开展“基于脑胶质瘤的长效靶向仿生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脑胶质瘤的全程靶向递药策略与验证”和“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释系统的递送机制”等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将对脑部肿瘤靶向治疗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陆伟跃还积极开展致力于我国药剂学科发展和提升国际知名度的工作。2005年以来,他通过组织举办药物制剂国际论坛、中国药物制剂大会、药剂学青年学者论坛、中德青年科学家论坛,建立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启动重点实验室国际高访学者等方式方法,多渠道为我国药剂学领域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与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为开展广泛而又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在陆伟跃担任中国药学会药剂专委会主任委员以来,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中山大学药学院共同组织承办的三届中国药物制剂大会的会议规模逐年递增、质量明显提升,国内外影响力日益扩大,参会人数已达4200余人,网上直播受益者达32万多人次,已经成为中国药学会学术交流的品牌会议。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陆伟跃先后荣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等奖励;作为科技工作者,他先后荣获徐光启科技奖章金奖、上海药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奖励。这既是对陆伟跃及其团队多年来工作的肯定,也是激励他们奋发前行的号令。今后,他们将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再创佳绩,为我国药剂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