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高志良:仁爱博济 医路前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10

  ——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高志良


  □ 吴应清

 

  
  
  2018年6月8日,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在广州成立,经全体投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病医院副院长、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高志良被推选为首届主任委员。
  在此之前,2015年高志良曾创新提出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相互促进”的主张,并作为主要参与者,发起成立了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正是他的这些创新实践为我国新发与重大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带来的新思路,最终促成了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的成立。
  成立大会上,高志良与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刘霞共同签署了《主任委员聘期目标责任书》。他们希望,未来学会能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挥行业影响力,担负起为基层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保驾护航的重任。
  

医家背景 顺章学医


  从1978年考入医学院至今,在从医这条路上高志良已摸爬滚打了近40年。谈起当初为何会选择这条路,在高志良看来,父亲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原因。
  高志良的父亲是一名军医,解放战争时期从东北的辽宁一路南下到了湖南的衡阳,后来定居在了那里。转业后,父亲虽担任衡阳市卫生局领导肩负起了行政任务,但工作却仍与医疗事业有关。父亲对高志良从小就很严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一方面他很自然地继承了守时、守规则、说话算数、够义气等像军人一样雷厉风行的家风;另一方面,也因为从小在医院的环境中长大,对医生、病人、消毒水,高志良一点都不陌生,长大之后报考医学院自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高志良告诉记者,他的人生路总体来说比较平坦。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考取了衡阳医学院,子承父业学医。毕业后,高志良顺利留在衡阳卫生局医务科做起了行政工作,虽学了不少东西,但他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年轻就待在机关,于是向父亲提出了想去医院的想法。没想到,高志良被分到了衡阳最苦的医院——传染病医院。
  “好在那时自己年轻,什么都不怕,干劲非常足。”高志良说。在经历了短暂的迷茫之后,仅仅用了几年时间,他就凭自己的出色表现崭露头角,担任了当地医疗抢救队的队长。之后的1987年,高志良考取了中山医科大学的研究生,成了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建立与推广“一步法单克隆试剂ELISA技术”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姚集鲁教授的第一个硕士生。学业完成后,高志良没有选择回衡阳过安逸的生活,而是在留校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凭实力留在了中山大学。“我们那一届留校竞争非常激烈,我当时是研究生组的组长,几年发了多篇论文。经领导、教授们集体讨论投票,我很幸运地留下了。”高志良说。
  留校后,他参与到了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八年制、全英文留学生等专业的传染病学理论课程的授课中,采用中文、双语、全英文讲课。在授课中,他教风严谨,态度认真,课堂组织思路清晰,善于启发诱导,积极与学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受到了专家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授课之余,高志良并未放下科研事业。1996年和1997年,高志良两年拿到了5个国家及省市级课题。为了项目能够顺利完成,那两年高志良极为拼命,几乎每晚都在实验室里度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而30岁的他也在破格升了副教授后,33岁又破格升了正教授,1999年更是迎来了去美国进修的机会。
  在程思远肝病基金会的资助下,高志良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从事博士后研究。在那里,除了先进的技术,UCSF的研究体系更是给了他深深的触动,甚至远大过学到的专业知识。
  “UCSF研究体系只关注过程,不关注谁来做,设计的项目一旦执行一定要监控全程,严格按操作流程工作,无论什么人参与都一样,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高志良说,“这种模式与我国过去的模式‘只看人,不重过程’刚好相反。重视人固然重要,但人的主观性太强,只有程序才能保证项目的客观性。”
  在我国,虽然在肝病治疗领域拥有大量的病源,但却因缺乏严格的设计和系统的随访,而使得这些宝贵的资源无法被充分正确地使用。认识到这一点后,高志良更加发奋学习,在短短的时间内摸出了UCSF研究体系的内在规律。博士后研究期满后,他立即回国,将国外所学和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到了肝病研究的第一线。
  

科研教学双丰收


  回到中山大学,进入第三附属医院感染科后,高志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带领科室致力于肝病研究的平台建设。随着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他们已构建起一套符合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要求的随访系统。严格的样本管理和临床数据管理,使得肝炎病人在门诊及住院前后的状况得到了全程管理追踪,在追踪中,一些好的治疗肝炎的方法、手段不断浮现出来。
  高志良从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乙肝肝衰竭机制化及新疗法上。传染病科一年大概收治800余例肝衰竭患者,高志良将这些患者的病例一一登记,定期留取血标本,全面监控生化、免疫、感染的指标,并设计了不同的临床研究项目。从观察病例中,他总结出了一套针对病人疾病发生的不同进展期的“三重打击”方法。
  他发现,在肝衰竭上升期的初期阶段,机体承受的打击以免疫损伤加缺血缺氧性损伤为主;在肝衰竭上升期的中后期阶段,内毒素血症也开始参与对机体的沉重打击;在肝衰竭平台期的中后期阶段以及恢复期的早期,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主要承受来自内毒素血症的压力。
  参照肝衰竭过程的变化,他结合实施了“三重打击”的疗法,其中抗病毒治疗贯穿始终;免疫治疗分阶段,初期为免疫抑制治疗,中后期为免疫增强治疗;并可根据“时相”及病情选择抗感染治疗及治疗强度;也可选择恰当时机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人工肝治疗、肝移植治疗及干细胞治疗等。
  “我们根据以上原理采取的早期激素治疗,改善缺血、缺氧及人工肝、干细胞移植、抗病毒治疗,使乙肝肝衰竭的病死率下降了15%以上。假以时日,这项研究完善之后,将对中国广大的肝炎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高志良说。
  除首次提出了乙肝肝衰竭“三重打击”学说外,在原卫生部优秀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973”计划和“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的资助下,针对“如何降低乙肝肝衰竭死亡率”这一重大临床问题,高志良的研究一直在进行。
  从遗传学、免疫学出发,他系统地研究了乙肝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并创立了一套适合临床救治的治疗策略及治疗新方法,其创新性成果包括:首次通过体内外实验全面揭示了MSCs治疗乙肝肝衰竭的机制,在完备可信的动物实验基础上,在国内外率先对“MSCs治疗乙肝肝衰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了完整而全面的验证;首次发现了HBV的遗传易感基因;创立并完善了我国第一套乙肝肝衰竭预后评分系统,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MELD评分系统。
  高志良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近5年,他的代表性论文有2篇连续发表于本专业的国际权威杂志Hepatology(IF=11.055)上,总引124次,他引达123次(占总引的99%),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精选的6篇代表性SCI论文,总引用168次,他引达163次,单篇最高被引频次115次(他引115次),单篇最高IF11.055,总IF31.426;精选的4篇代表性中文文章,共被引119次,他引达109次,单篇最高被引频次62次(他引60次)。
  他还频频受邀参加国内外会议,作特邀报告或大会报告150余次,基层宣传推广达200多场;出版专著17部,主编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10部。最新版的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传染病学》根据他的研究成果完善了“乙肝肝衰竭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相关补充内容。国内外权威学术机构包括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2)、亚太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病学分会(APSCI)指南均引用他的研究结果作为指南制定的依据。
  除此以外,从2006年开始,每年中华医学会都会与高志良团队共同举办两次“乙肝肝衰竭发生机制与新疗法进展介绍”继续教育活动,来自全国37个城市的4500位医生参与了进来。
  在推广应用方面更是成效显著,从2004年开始,建立的乙肝肝衰竭“三重打击学说”和“时相学说”及其新疗法已在包括上海瑞金医院、北京地坛医院等国内一流医院在内的100多家医院应用,为治疗乙肝肝衰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改善了患者预后,对提高我国乙肝肝衰竭诊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病医院副院长、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高志良带领团队在“如何降低乙肝肝衰竭死亡率”这一重大临床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的科研进展。作为中山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他更是身体力行、勇于开拓,善于总结,为感染科教学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把近年来新发现的传染病SARS、MERS等,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新进展加入到课堂中,充实和更新了教学内容。并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组织建立了传染病学精品课程网站,在教学中推广使用,目前已成为传染病学领域的全国示范性网站。2006年建立的网络课程公选课“传染病的传播与预防”在教学中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并获得了中山大学优秀网络课程奖。
  此外他还通过教材建设进一步深化了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副主编第七版及第八版教育部全国高等医药五年制教材《传染病学》及其配套教材,并主编、参编国家医学电子书包《感染病学》等教材及专著的编写,提高了课程在我国传染病学教学中的影响力。
  对于年轻教师,他更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教研室教师近年获得学校及医院教学研究立项资助16项,在国际正式刊物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多篇,并相继获得2004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中山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及中山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医、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目前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医疗、教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组建于1954年的中山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已跻身国内一流行列,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这是高志良在内的几代人拼搏努力的结果。
  

老科室焕发新光彩


  走上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传染病科及传染病学教研室的领导岗位后,高志良曾明显地感觉到了压力,他说:“因为管理的是一个老科室,几代人创下的辉煌不能在我这儿丢掉,所以我的确感觉担子很重。”他深知,要让这样一个老科室高效运作、继续发展,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高志良接手后的前几年,科室情形不容乐观,学术水平、管理水平,一直呈下滑之势。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高志良采取了一个看似平淡无奇,后来却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欣赏教育。
  “人人都有缺点,但关键是要看到他的优点。”这是高志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大多数医生来说,在科室工作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长得多,如果上班觉得很压抑,不被人理解,这个地方、这个集体就没有意思了。”高志良说。所以他对职工一般采取的都是鼓励的态度,即使批评了谁也不会“一棍子打死”。
  科室里有几个年轻人,升了主治医师已好多年,本来应该升副高,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文章也未发表,情绪上有点悲观。高志良就主动找他们谈话:“科室会制定很多制度措施来帮你们进步,帮你们发展,但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努力。现在我把科研的架构搭起来了,科研小组筑好了,你们进不进来?干好干坏是一回事,做科研不一定一下就拿得到成果,但一定要努力去干。”
  就是这样,高志良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有施展的空间,有荣誉感,并让他们为身在这样一个集体感到庆幸和自豪。大家有了好心情,也把能量释放给工作,科室就这样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并先后获得了广东省重点专科、广东省传染科质量控制中心组长单位、广东省病毒性肝炎医学科研中心、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广东省教学团队、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荣誉。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到高志良这一代,科室的规模已壮大。现有医护人员192人,其中医师79人,正教授14人、副教授18人,主治医师23人,住院医师24人;研究人员3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2人;已获得博士学位34人,硕士学位34人。
  感染性疾病科(简称感染科)现有6个病区,分别为感染科一区、感染科二区、感染科三区、感染科四区、萝岗一区及萝岗二区,总床位数233张,年出院病人4000人次以上,门诊年诊治病人超过17万人次。
  感染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广东省重点专科,是华南地区诊治病毒性肝炎的大品牌学科,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重要基地,也是常见、突发与新发传染病诊治的重要学科。目前,学科拥有诊治肝病的国内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拥有国内最完善的病人随访系统,每日开设的专家门诊可提供系统、规范的诊治技术。因拥有人工肝、干细胞移植、肝衰竭评分系统等一系列救治终末期肝病的措施与方法,感染科还赢得了 “看肝病,到三院”的盛誉。在其他传染病的治疗方面,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登革热、华支睾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囊尾蚴虫病等感染科亦有丰富、成熟的诊治方案。除此之外,感染科还肩负着广东省突发、新发传染病的救治工作,如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传染病学教研室则培养了无数的博士、硕士及本科生。同时,自1974年受原卫生部委托开展的全国传染病学进修班至今已举办了57届,结业学生近800人,学员遍及省内外。作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广东省病毒性肝炎医学研究中心,教研室更承担了包括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原“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各类项目共10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SCI论文近100篇,包括New England Journal、Hepatology等国际顶级杂志,在慢性乙肝、难治性丙肝的抗病毒治疗及重症肝炎救治方面居国内外领先地位。
  几十年医者生涯,也渐渐从个体医治转向更为需要的社会公益。近几年,根据乙肝治疗最大难题“临床治愈”的前期研究,有望在核苷经治群体达到合适情况转为干扰素治疗,使HBsAg转阴率明显提高,将其技术在全国推广,使更多患者获得“临床治愈”,进而从整个人群中遏制“肝癌”的上升势头,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由高志良教授发起,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牵头的乙肝治愈“珠峰”工程项目于2018年4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启动,目前已有全国240余家,近1000名医生参与,争取3年内治疗3~5万名患者,“临床治愈”近1万名患者。项目虽然艰难,但勇者努力奋进,相信项目将为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医者仁心,善德为本。未来,高志良将带领他的科室秉承“真诚、勤业、大气、求索”的精神,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更精湛的医术、更优质的服务造福患者,回馈社会。
  
  
专家简介:
  
  高志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病医院副院长,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在本专业国际顶级杂志Hepatology和Journalof Hepatology发表系列论文5篇。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及多项省市级项目。
  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病防控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副组长、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为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2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