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写在吕梁大地上的故事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10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之临县、岚县纪实


  □ 郑莉颖

 

 

  

编者按:


  初入吕梁境界,俯瞰大地,黄土色格外惹眼。此起彼伏的非山,称它们为丘陵更为合适。随车深入临县、岚县,雨点正密,好在天公作美,一行人得以在雨后参观了红枣、香菇、沙棘等产业基地,品一品枣酒的醇香、沙棘汁的甘甜......在外界看来,这里除了是革命老区,还一度被贴上“贫穷”“落后”的标签,但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出台,一波波土生土长的吕梁人、一群群远道而来的外来人逐渐融入到当地特有的旷远景色当中,形成一派产、志、教齐头并进之势。
  
      
  
  

产业篇:先试先行 增绿增收


  ——临县枣业
  个头小、略酸、卖相不佳、产量低,临县木枣似乎在枣类市场上并不占优势。但中国科协下派临县挂职的副县长周峰却表示,“临县将红枣业视作主要产业,是国内最大的红枣生产县之一,有82万亩的红枣林,当地近一半人口参与红枣的作业”,同时,未来工作还会进一步加大对枣产业的扶植力度。
  在临县的一家枣业食品公司正藏着这种“矛盾”产业发展的秘密:从枣到枣产品,由粗加工到精加工,红枣有了千姿百态,是红枣酒、红枣醋、红枣蜂蜜、红枣面膜、红枣口红......在中国科协协调下,包括液态发酵等各项产业技术被当地企业引进,以李文华院士为牵头人的工作站建立,红枣俨然成了“百宝箱”。随父种枣16年的郭海平对此深有体会。早年一心一意管理红枣,他吃到了红枣的甜头,成为临县首批万元户;如今作为红枣企业负责人,他通过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给红枣改头换面,实现了产业扩大,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临县菌业
  红枣为木本植物,其资源的丰盛也就意味着枣木的高产。基于这样的认识,自2014年,中国科协与当地企业达成扶植意向,积极调度科技资源,帮助菌业公司与李玉院士团队、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科院、山东泰安食用菌协会、河北平泉食用菌协会达成合作。发挥桥接作用,几年间,在一无经验、二无现成模式的情况下,中国科协助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新研发、新体系、新产业的创新。
  在中国科协的帮扶下,企业建成了临县第一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和栽培基地,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带动了食用菌基地建设;通过技术试验和市场前景分析,积极摸索出合适的食用菌种类;实现本土资源利用,积极开展枣木种植香菇试验......“2014年,中国科协刚刚开展香菇产业扶植,全县香菇种植规模为120多万袋,现在已经到了1500多万袋。”生产带动扶贫成效明显,在种植、生产、加工等统一的同时,农民的经济收益显著提升。
  ——岚县沙棘业
  “岚县是全国沙棘种植集中区,现有20万亩天然野生沙棘林、7万亩沙棘果园基地。近年来,岚县立足县情实际,改革创新不止步,将沙棘产业与合作造林生态扶贫紧密结合,按照‘一三五五’发展模式推动沙棘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发展,实现了增收增绿双赢、生态文明与产业文明双推进。”
  “一”即由中国科协支持,以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牵头建立一个沙棘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三”即三个沙棘采穗圃;第一个“五”即在土峪乡、王狮乡、苗圃、普明镇建设五个育苗基地,建成40个沙棘繁育全光雾化大棚,年产沙棘苗木400万株;第二个“五”即在社科乡、王狮乡、界河口镇、河口乡、顺会乡建设5个万亩以上的种植基地。
  以全县5个育苗基地之一的王狮乡为例,依托岚县沙棘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山西省果树研究所、水利部沙棘管理中心教授的技术支撑,采用无性繁殖技术,通过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育苗,引进优良品种,选育本地优种,有效解决外地购苗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采用“劳务收入+林业资产收益”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破零和群众稳定增收。
  ——岚县马铃薯业
  岚县有着“中国马铃薯(美食)之乡”的美称,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取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作为全县脱贫主导产业,马铃薯产业按照“种薯繁育扩量、基地建设提质、品牌创建知名、市场营销创新、经济链条延伸、产业发展融合”的思路,得到有效发展。在整个过程中,中国科协强化自身“牵线搭桥”的功能,协调科研单位从脱毒育苗、优种繁育、水肥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和试验项目开展,帮助企业加快建设科普馆和工作站。
  相关企业选育推广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主打品种6个,使全县商品薯平均增产超过了30%,带动从事30万亩马铃薯生产的3万余户薯农、1万余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400元以上。
  

人物篇:真扶贫 扶真贫


  受中国科协委派,贯彻“以扶贫为主题、以扶智为主线、以励志为目标”的工作思路,不管是挂职副县长还是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始终将农民需求视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走访农户、改进模式,倾心尽力办实事,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他们的工作也赢得了当地百姓和上级组织的一致认可。
  ——临县程家塔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洋
  因交通不便造成经济落后,1300余口人的程家塔村有一半人口选择了外出务工。刘洋说,村内留下的基本上为老人和孩童,50多岁在这里可以被称为“壮年劳动力”。考虑到村民们劳动能力弱、收入渠道有限,在2018年全村脱贫的攻坚过程中,刘洋充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等多方面开展基层工作。
  依托中国科协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他带领村民结合当地资源、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和绿色种植业。相比传统模式,新型种植产业更加注重科技的投入,严格把关种子、化肥、农药的选用,达到明显的增收效果。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专家实地指导畜牧养殖,使其与秸秆加工相互配合,顺应了污染防治和农民增产需求。面向村内的环境卫生问题,刘洋与上级领导商议,发动群众清理河道垃圾的同时,以雇佣贫困户的形式展开道路保洁,实现村民收益带动和环境治理的长效化。表彰村文明户、孝心子女,加强领导机构的凝聚力,提倡村民参与民主治理......刘洋经过细节落实一步步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认识到科技学会和企业帮扶对发展的重要性,在中国科协的帮助下,他尽力让程家塔村与外界建立联系,成功求援。近年来,中国公路学会联合社会力量帮助村子修起一条“爱心桥”。
  ——岚县挂职副县长王保辉、长门村驻村第一书记蔡钢
  王保辉说:“扶贫先扶志,扶智而治愚。”
  2016年,积极响应脱贫攻坚号召,王保辉主动报名参加吕梁岚县扶贫挂职工作,克服水土不服和双胞胎孩子无人照看的困难,坚持长期驻县、驻村。走基层、访群众,他全力投入到产业建设和扶志工作,不仅依托中国科协人才、智力优势和项目、资金支持,发挥自身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岚县马铃薯等主导产业强化科技支撑,还以“村委+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紧盯困难家庭。与此同时,王保辉大力推动岚县科普设施建设和专家动员工作,通过乡村e站、专家培训、赴外参观等形式强化科技教育,提高村民科学素质。
  在王狮乡长门村的乡村e站,驻村第一书记蔡钢正通过多媒体设备给村民们讲解科普知识。这样的场景很常见,从初来乍到、不被认可的“小蔡”到现在的“老蔡”,蔡钢把全村每家每户的门槛都踏过几遍。他用乡村e站给村民打开知识的大门,通过组织广场舞等比赛让“蹲”在家中的村民动起来,给他们带去身心的双重健康。考虑到长门村道路年久失修,王保辉和蔡钢还借助中国科协资源平台,用一封信与中国规划学会达成道路规划建设协议,为全方位扶贫迈出重要一步。
  产业扶植带动经济发展,人才引进加快素质提升,双管齐下、多措并举,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在吕梁大地上遍地开花。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