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05

动态
  
中国方案破解心血管世界难题


  9月4日,世界顶级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全文刊登了中国自主研发的Firehawk(火鹰)冠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系统(以下简称“火鹰支架”)在欧洲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该研究破解了困扰世界心血管介入领域10多年的重大难题。这是《柳叶刀》创刊近200年来首次出现中国医疗器械的身影,标志着中国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生产的火鹰支架已成为全球新一代心脏支架行业新标准的引领者。
  《柳叶刀》对火鹰支架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在欧洲10个国家的21所医院进行的临床研究投以重点关注,证明以微包裹槽靶向洗脱为设计特点的火鹰支架以全球所有药物支架中最少药剂量和最小副作用获得了最高级别的疗效,同时兼具了裸支架的更安全优点和药物支架更有效性优点,实现了在保证最高疗效前提下,追求最低药剂量的反常规作法。
  目前,传统主流心脏支架品牌均采用在金属裸支架表面涂抹药物以持续扩张血管,存在术后并发症、沉重的医药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等较大风险。火鹰支架采用独特的激光单面刻槽涂药技术和靶向洗脱技术,其药物搭载量全球最低,不到其他支架的1/3,即可实现同等疗效;且火鹰支架制造工艺精微至极,要在细如头发丝却极其坚硬的钴铬合金上均匀“挖”出近600个凹槽,避免在无效面(内壁)上涂药,既获得普通药物支架的疗效,又保持了金属裸支架的长期安全性。
  随着火鹰支架在欧洲10国一鸣惊人,目前其已在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上市或完成注册。被誉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之父”的荷兰著名心血管介入专家Ferdinand Kiemeneij教授,是首位在欧洲使用火鹰支架完成手术的医生,称赞火鹰支架是非常有前途的最新一代支架。全球知名心脏专家,英国国王学院Patrick W. Serruys教授指出:“来自亚洲的介入器械研发之进步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欧美市场,未来亚洲对于医疗器械的创新或将引领行业趋势。”
  

新型闪烁体材料让X射线检测更安全


  中国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类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其对X射线具有非常高效的彩色辐射发光显示,在超灵敏X射线检测和高分辨X射线成像技术领域可以获得应用,这一原创性成果已于日前在《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
  据介绍,X射线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国防工业、核技术和辐射安全检测等众多领域均有重要的应用。闪烁体材料是X射线技术应用中的核心器件,它可将高能X光子转化为低能量的可见光,以实现X射线检测与成像。目前绝大多数的闪烁体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煅烧合成,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对X射线光子能量的转化效率有限,同时其辐射发光波长也不易调控。
  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含有铯和铅重原子成分的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具有较强的X射线吸收能力、高效的三重态发光特征、可调控的电子能级结构以及较快的辐射发光速率。基于该类无机材料的本征特性,利用较之传统方法更为简易廉价的纳米合成技术,科研团队实现了对X射线光子的高效转化和发光颜色的精细调控,为多彩辐射发光显示技术和超灵敏X射线检测与成像技术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此外,该类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的发现为制备大面积柔性闪烁体膜提供了可能性,可极大地提高X射线检测与成像灵敏度,降低X射线在医学诊断和X光机安全检查等方面的辐射使用剂量,使得基于X光的应用更加安全。
  

我国正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


  日前,从科技部了解到,我国正着手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为了净化网络学术风气,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清网行动”。截至目前,互联网中“论文买卖”等若干组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减少比例超过95%,论文买卖网站链接和相关广告用语明显减少。
  同时,针对此前论文撤稿事件调查中发现的买卖论文、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和虚假同行评议意见等造假行为的第三方机构,已将相关线索报告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查处。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表示,任何机构、任何个人打着“科技服务”的幌子、行论文造假之实的,都要严肃处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意见要求,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完善期刊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强化学术水平和社会效益优先要求,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提高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审稿质量,加强对学术论文的审核把关。
  意见还指出,科技部要建立学术期刊预警机制,支持相关机构发布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预警名单,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调整,将罔顾学术质量、管理混乱、商业利益至上,造成恶劣影响的学术期刊,列入黑名单。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应加强对本单位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管理,对在列入预警名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要及时警示提醒;对在列入黑名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不得报销论文发表的相关费用。
  

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超高含能材料金属氮


  我国科学家采用超快探测方法与极端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将普通氮气成功合成为超高含能材料聚合氮和金属氮,揭示了金属氮合成的极端条件范围、转变机制和光电特征等关键问题,将金属氮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子刊上。
  氮材料聚合物是5种常规超高含能材料之一,蕴含大量可释放化学能。在极端高温高压条件下,氮分子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结构和性质变化,从而形成聚合氮和金属氮,这两种氮材料都是典型的超高含能材料,是目前常用炸药TNT能量密度的10倍以上,具有含能密度高、绿色无污染和可循环利用等优点,如果能作为燃料应用于载人火箭一、二级推进器,将有望使目前火箭起飞的能量提升数倍以上。
  鉴于传统的高温高压实验方法和探测手段的局限性,此前的研究仅仅部分地反映了氮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未能全面揭示由绝缘态的氮分子向金属氮转变的压力、温度和物性的全息相图。
  我国科研团队在原有的金刚石对顶砧装置的基础上,引入了脉冲激光加热技术和超快光谱探测方法,建成了集高温高压产生及物性测量的原位综合实验系统。除获取了高温高压的极端条件,还在此条件下原位研究了氮分子在转变过程中的光学吸收特性和反射特性,确定了氮分子解离的相边界及金属氮合成的极端压力温度条件范围,原位光谱分析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实验中确实合成了具有半金属性质的聚合氮和具有完美金属特性的“金属氮”。
  

中国研制出可在海水中降解的塑料


  为解决日益严峻的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可在海水中降解的聚酯复合材料,有望在诸多领域替代现有难以降解的通用塑料。
  据保守估计,人类每年向海洋投放的塑料垃圾为480万吨到1270万吨,占海洋固体污染物总量的60%至80%。这些塑料微粒或者漂浮在海水中,或者沉入海底,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会分解,对整个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一些海洋生物误食塑料会产生一系列的胃肠问题,以至于无法再进食,最终被饿死。
  在认识到海洋塑料污染的严重性后,中国科研团队经过多次反复实验,将非酶水解过程和水溶过程与生物降解过程结合起来,实现了材料在海水中的快速降解。并且通过对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和加工还可以使降解性能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调控。
  在近期于深圳举行的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上,这一技术位列30个优胜项目之一。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