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黄钢:医病医根 育人育心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30

  ——记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黄钢


  □ 王 涵
  
  
  

  
  他长期从事核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善于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的临床推广,他的研究一直处于多模态分子影像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他就是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黄钢。
  

科学研究屡创第一


  从医几十年,黄钢曾以第一申请者多次获得过中华医学基金会、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教委、卫生局等部门和机构支持的30余项课题资助。至今,他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无数,其中仅SCI或EI收录的论文就有百余篇。此外,黄钢还曾主编Personalized Pathway-Activated Systems Imaging in Oncology、《PBL导论》、《核医学》等医学教材与专著30余本。因贡献突出,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华夏医疗科技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及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10余项奖励。
  除学术方面取得的成绩外,黄钢还非常重视临床研究向应用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工作,在这些方面,他曾创下了多个国内首次和第一。
  由他引进的SPECT/CT、PET/CT先进分子影像技术,是国内首批、上海首台分子影像仪器。投入应用后,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及成本效益分析,黄钢系统总结了能够指导PET临床实践的循证医学证据,并通过这些证据科学地规范了PET应用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的标准;基于此,黄钢还主持和组织制定了我国“临床技术核医学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核医学诊断与治疗规范”等,并以正式的行业规范和指南的方式促进了国内PET显像技术的规范应用。
  此外,他在国内还率先开展了肿瘤标志物免疫临床技术的研究,并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不断创新了时间分辨荧光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在快速和均相两类免疫学诊断技术主流方向上取得了创新性突破。他研制出了时间分辨荧光-POCT定量快速诊断系统和光激化学发光均相检测系统,开发并探索了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新型标志物及其检测试剂盒,转化为临床应用系列国产试剂盒后,全面实现了仪器和配套试剂的国产化,极大地促进了TRFIA技术水平在我国的提升和临床普及。
  为建立一种简单、重复性好的呼气试验优化方案,他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13C呼气试验测定技术的研究。在引进和消化13C尿素呼气试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4万余例病例的总结,对采集时间、给予剂量的确定、试验的可靠性、影响因素及与其他方法学的横向比较,优化方案终获建立,此后,他更是积极投身到推动这项技术在国内的临床应用与延伸中去。
  除了在诊断方面获得的一系列突破外,在肿瘤治疗方面他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在国内,他首先开展的核素靶向治疗技术的转化成果已初见成效。其中32P治疗腹水、89Sr治疗骨转移癌的相关研究成果曾获2004年上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的临床规范化研究曾获上海市三类新技术准入和上海市申康适宜推广技术项目立项。
  现在,作为上海健康医学院的校长,他更加重视应用的转化研究,为引领打造共享科技平台,培养科技人才,成立协同科研中心,实现资源、成果、创新思想共享,他仍在继续着一个个新的尝试。
  “上海穿戴式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和“上海健康老年护理研究中心”已成功获批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他希望通过医学影像技术Ⅱ类高原学科建设,将它们打造成上海乃至国家的重点实验室,并以点带面辐射支撑相关学科与专业的建设,衔接行业的发展。
  与德国西门子医疗、德国百合医疗、美国史塞克等公司成立的共建实验室,与SFDA共建的中国医疗器械政策研究与安全评价中心及与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中德健康创新园区”,更是着力于探索建立以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为基地,张江科学城发展为契机的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产研接轨的应用技术研发与转化融合创新区。他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技术更快地转化,并迅速惠及被病痛折磨的千千万万患者。
  

一场接近革命的改革


  这位有着多年医学实践经验的白衣战士,同时又是有着丰富教育管理与改革经验的一校之长。3年前的2015年,他55岁,在这一年黄钢开启了一段新征程。
  当年,为优化整合上海医学类高等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合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3所院校的相关办学资源,组建一所新的市属本科医学院校——上海健康医学院。首任院长由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黄钢担任。
  上任后,如何在医疗及医学教学资源丰富、知名医学院校林立的上海,带领这所新学校走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成为落在首任院长黄钢身上的重任。
  “复旦、交大、同济、第二军医大学及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都是全国著名院校,它们各有特色,代表上海,全国领先,国际知名,我们怎么办?走另一条路。”黄钢说,“我们的定位是创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及医学相关类的、高水平应用型的医学院校。”
  “应用”的确是健康医学院的前身——3所专科和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所在。在近60年的办学历史中,3所学校凭借“医工结合、医技人才”的办学特色,为中国临床医学、医学技术、医疗器械等相关领域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那么新学校在此基础上的“应用型,特色型,国际化”特色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以专业设置为例,学院建校初期即确定了三大培养重点:培养护理人才、培养医疗器械人才、培养全科医生。
  “其他医学院以培养疾病的诊治医学人才为重点,我们就着重培养‘人类健康促进者’,探索构建‘专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式一体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面向一线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及相关医学技术人员,关注老龄化社会的医护康复与健康管理专业人员。与本市其他开设医学类专业的高校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对确定的培养思路,黄钢做了如是总结。
  思路有了,如何落实呢?一场接近革命的改革在黄钢的带领下有序地展开了。
  上海健康医学院前身是3所大专高职类院校,由于侧重点不同,所以3所学校的工作模式很不一样。忆起建校之初的情况,黄钢说道:“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对问题的认识等都有各自的特点。虽然不存在谁好谁坏之分,但在对待具体问题上却会因习惯及工作模式的差异引起一些激烈的争议。”因此,建校后如何融合、转型便成了作为学校领头雁的黄钢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黄钢给出了他的指导原则:统一目标、统一发展,求大同存小异。他希望,全校教职工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淡化自己从何而来的纠葛,即不要问来自哪里,只问到哪里去。告别过去,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要求迎接改变,迎接将要到来的转型。
  建校伊始,秉持人尽其才、努力进步的发展理念,黄钢以“没有周末只有星期六、星期七”的工作强度,在质疑声中拉着全校向前跑,熬过“备受刺激和折磨”的3年,在学院发展的道路上,面对一个个困难,解决一个个困难,终于走到了今天,基本解决了学院融合和转型的问题。
  建校3年,学校的成长有目共睹。目前,健康医学院已有10个本科专业,同时开始了研究生的联合招生。除此,学校正在慢慢调整结构,专科已从最初的41个缩减为现在的27个,计划到2020年,学生结构将调整为:在校本科生10000名,研究生2000名,专科生3000名。另外,在国际合作方面,除3个专业已开展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并正在进行学分外互认外,学院还送出数批教师到外校及境外成组学习,这些举措在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与水平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统计,仅2016年一年学校就取得了国家级、省部级、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奖项共102项,其中特等奖和一等奖22项,二等奖38项。2016年12月,该校创客团队在上海市教委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上海大学生创客大赛”中,与沪上近30所知名高校78支参赛队伍600余名学生同台竞技,力挫群雄、拔得头筹,“超声波室内空气清洗器”项目夺得大赛唯一一个一等奖。同年,在第十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中,代表学校参赛的“排泄有数”“高频大功率纳米刀脉冲发生器”“新型空气波压力治疗仪”3个项目获得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无限能量”获得三等奖。建校才1年,这些佳绩的取得无疑成了学校坚持应用创新办学理念取得实效的有力证明。
  每当谈及学校的发展状况,黄钢总是如数家珍,从现代化解剖室到国内外院校合作,从筹办行业大会到学院发展目标,条分缕析,合纵连横。当说到目前的工作状态时,黄钢笑道:“我现在一有空就下楼去转,不管是盯工程还是做其他事,现在每天走路的步数都比以前多了很多。”
  

为医学教育寻找新思路


  谈到健康医学院的建设发展情况,有很多值得说的地方,但黄钢最爱分享的还是他们原创设计建设的信息化解剖室——基础医学器官系统互动学习中心。这是一个完全信息化的解剖室,通过信息系统将标本进行编排,学生可以一种互动性高的实时答题方式来学习解剖知识,由此,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式被取代。
  “我搞了10多年教育,特别能体会学生学解剖的枯燥和痛苦。就想,孩子们喜欢玩游戏,为什么不能把游戏引入学习中呢?”黄钢介绍。有此想法后,他用了1年时间,从解剖室区域划分、答题流程到设计风格挨个琢磨,并请了设计师,按照他的想法和理念进行设计,最终前后改了100多稿后,建成了现在的解剖室。
  黄钢告诉记者,解剖室投入使用三四个月,已接待了100多家学校前来参观。“绝妙的学习活动中心!之前从未见过类似设计!”这是来访的许多领导和院校参观完解剖室后常常会发出的感叹。
  黄钢希望通过解剖室虚实结合的互动学习方式,能将枯燥的“教”转变为有趣的“学”,将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习”,将记忆的“知”转变为拓展的“识”。“老师通过学生的答题结果,了解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并在课堂上着重讲解。而那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就可以直接跳过,这样既保证了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又将课时大幅地压缩,随之而来的是讨论与实践内容的相应增加。学生们学得开心了,紧接着效果就出来了。”黄钢自豪地说。
  说到在教学创新与改革上的尝试,黄钢所做的不只这一件事。其实早在就任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任职的黄钢就曾对教学改革进行过一系列的探索。
  与复旦大学合作,在获得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项目“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中,黄钢作为第四完成人参与到了这次探索中。通过多年的项目攻关,他们构建了“5+3”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本科加3年专业学位硕士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式,界定了临床医学硕士同时享有住院医师待遇的双重身份,实现了二者之间在招生与招录、培养与规培、学位标准与医师准入3个方面的结合。培养的毕业生可获得4证,即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培证、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这在5年本科教改的基础上创新了3年的硕士(住院医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加强了对临床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目前该模式已在上海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临床医师,在全国也已成功推广应用。
  事实上,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任职时,黄钢参与的教改探索不仅仅是这一次。自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始培养八年一贯制本博连读临床专业学生以来,学校高度关注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前沿,面对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第三次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学校对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使命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核心就是临床能力这一重要观点。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学校对医学教育改革总体方案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项目“模拟医学平台结合示范病区,构建全面提升学生临床能力的新教学模式”就是这些顶层设计中的一个。由黄钢领衔,教学改革小组全方位实施了以问题为导向、临床病例为基础、临床思维训练为重点、模拟医学平台与教学示范病区的有机联动,将医学人文教育和全过程评价体系有机融入到了教学中,扎实推进了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实现了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全面提升。
  据统计,施行教改那些年,学校共接待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海内外大学、医院等133个单位约1500人次参观交流;为沪上4所重点中学开设了健康课程;成功主办了首届中华模拟教学大会和第二届亚太模拟医学大会,参加人数过千人,其中海外专家200余人。
  依托项目成果探索出来的提升医学生临床能力的科学路径,学校附属12家三级甲等医院已培养了一批善于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队伍,重点建设了临床教学示范病区,并建成了一套较为有效客观的综合评价医学生能力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初步实现了医学生职业临床胜任力的综合提升,为全国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
  此外,在“模拟医学平台结合示范病区,构建全面提升学生临床能力的新教学模式”项目进行的几乎同一时期,“以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良好品行与职业道德,较为广泛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科学思维、善于实践、敢于创新、沟通交流和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掌握较为扎实的医学理论与基本技能,能解决基本的临床实际问题,并能适应医学新模式,具有行业引领潜质的高层次临床医师”为培养目标,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的黄钢也积极参与到了医学院自2008年起就启动的“PRICE教学模式”的建构中。
  “PRICE教学模式”中的“P”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R”为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RBL,Research based learning),“I”为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Integrative courses of organ system),“C”为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学习(CBL,Clinical practice based learning),“E”为系统综合考评体系(Evaluation)。“‘PRICE教学模式’是目标导向的综合教学改革,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动态学习过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力求将医学院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在确定的学习目标中自我决定学习的深度及广度,根据学习情况自行调整学习时间,形成愉快的、自我学习的氛围。”提起“PRICE教学模式”,黄钢侃侃而谈。
  在“PRICE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广大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生动的演绎与创造。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体性并积极参与到课程的互动创作中,从此课程与教学不再是静态的书本,而成为了师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
  为验证“PRICE教学模式”在提升医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实践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对统一组织的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进行了跟踪调查,对象是参与教改的和未参与教改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各100人。结果显示,参与教改的医学生平均分高于其他班级。
  为了解师生对教改的主观感受,医学院还对参与教改的师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中,几乎所有学生都反映,PRICE综合教学改革对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也显示了同样积极的结果,教师们一致认为,经过PRICE综合教学改革的学生,整体表现优良,达到了教改的目的。
  黄钢告诉记者,医学教育改革是系统复杂的长期工程,但他相信新的教学模式将伴随医学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螺旋式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升,人类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医生这个职业也会越来越重要,心怀使命感与责任感,他愿与学生们一起携手,共同成长。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4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