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让科技智慧发扬光大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30

  ——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盛典侧记


  □ 方 方
  

 


  “研制核潜艇,是我们那代人的梦想。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无数个和我一样怀揣着强国强军梦的科技人员,积极响应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投身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呕心沥血、苦干惊天动地事,默默无闻、甘做隐姓埋名人。没有条件,我们就骑驴找马、边走边做;没有先进的计算手段,我们就用算盘打起来、用计算车拉起来、用磅秤称起来......”
  6月29日,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盛典上,一段发言令现场掌声迭起。发言者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他也是本届“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年度人物群像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始于2002年,旨在表彰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士,现已成为科技界具有专业品质和重大影响力的活动之一。
  本届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颁发给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几十年,黄旭华在核潜艇总体设计、结果设计、船舶系统工程理论等方面造诣颇深,是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先驱者和战略科学家。作为核潜艇技术带头人,他也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我国核潜艇的诞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仅仅是其中一个成员,站在我的岗位上做我应该做的事情而已。”站在领奖台上,黄旭华谦逊地说。
  “站在岗位上做应该做的事”,在一众科学家看来,这是他们的责任和本分。本届年度人物获奖者中,可燃冰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带领团队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完成了世界首次对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的安全可控开采。安徽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领衔完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研究,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国家。作为总设计师,孟凡超在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勘察设计工作中有出色表现。身为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常进设计、研制了我国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并利用其获得了国际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为人类判断暗物质是否存在提供了关键性数据。
  17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聚集诱导发光”,开辟了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引领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全新领域。这一成果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被誉为“中国直流输电第一人”,参加了我国多个“第一”的电力工程,主导的“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致力于解决由通用有机高分子材料造成的火灾和白色污染问题,尤其在无卤阻燃材料领域,基于其技术开发的多个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极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带领团队推动了我国动物营养研究向国际一流水平的发展,成果推广到全国150多家企业,产品辐射到全球10多个国家。
  “杰出大学校长奖”也是年度人物评选中备受瞩目的一个特别奖,此前曾产生过朱清时、顾秉林、刘道玉、许智宏等7位获奖者。本届“杰出大学校长奖”颁发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未。在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期间,李未提出“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的发展目标,学校从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发展到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8个省部级实验室。他重视基础教育,成立高等工程学院,使近7000名在校本科生接受了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的教育。同时,通过扁平化管理加下放管理权,他推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现了“教授治学”,促成6个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作为一位锐意改革的教育家,李未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示范性思路。
  

与创新同行


  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生力军。近年来,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中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度持续增强,到本届年度人物,“80后”获奖者已经达到17.6%。
  “创新团队奖”是本届年度人物评选首次设立的特别奖项,奖励那些具有明显学术优势、较强团队凝聚力,并在持续创新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首届创新团队奖由中国科技大学“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团队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热带西太平洋潜标科学观测网团队获得。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领衔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团队经过数年的艰苦攻关,终于促成了中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2017年,“墨子号”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提前圆满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不久前,潘建伟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再次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刷新了所有物理体系中最大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带领的热带西太平洋潜标科学观测网创新研究团队,为我国在国际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领域发挥核心作用、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跨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团队建立的由数10套潜标组成的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自2014年起实现稳定运行,直接和长期观测了从海表面到1000米深度之间热带西太平洋主流系的三维结构和多尺度变异;开发的深海实时潜标系统经2016年试验成功实现了长期稳定实时传输后,2017年又实现了10余套实时潜标组网和从1000米向3000米的深度扩展,建成了国际首个实时传输深海潜标观测网,将为国内外利用潜标阵列监测和预报海洋环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届“与创新同行”论坛以“科技新动能”为议题,围绕大数据时代医学领域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等展开,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与本届部分获奖者进行了讨论交流。在主题报告环节,樊代明对医学精准化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医学的反向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先进智能机器研究院院长、日本工程院院士任福继抛出了“机器人能否有情”的疑问,指出智能机器人会朝着智能化、模块化、产业化和情感化方向发展;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程永庆则从“三元基因创新之路”谈起,与参会者分享了企业创新路上的经验。
  “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我们要通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科学家创造更加宽松、稳定、持续的环境,让科技智慧发扬光大,形成生产力,并造福国家。”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在致辞中表示。他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纵向比成绩喜人,但是横向比,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许多上升空间。“自信与实事求是应该相辅相成,清醒和冷静才能看准方向,才能争取到更加美好的未来。”他说。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4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