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黄建国:应林海之邀 观气象万千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16

  ——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黄建国


  本刊记者  王 辉
  
  
  

  
  自然的妙处在于隐藏,事物浅显于形的背后却可能有着厚重的历史风华。有些人视连续性强、历史跨度大的深海沉积岩芯、冰芯、黄土为宝,从中汲取信息反演全球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从而为古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相比岩石和冰芯、黄土的死气沉沉,树木由于生长过程对光温水条件的强烈依赖,其年轮对环境气候信息的记录更为灵敏。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黄建国运用树木年轮学、树木解剖学和森林生态学等方法定量研究树木生长与气候、竞争以及其他因子之间的潜在数量关系,并阐明其机制,从而为科学评估全球变化下的森林组分群落变化、森林生产率、全球碳循环和森林可持续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应心出发 应需而行


  1999年从兰州大学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黄建国顺应就业潮流成为一名采编记者,不过这份工作从接手到辞职也仅用了1年时间。2000年秋天,出于对自身学力的提升和发展需要,他考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与自然地理学就此结缘。那段时间,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重建青藏高原过去气候变化的研究,利用树木年轮学发现了限制高原祁连圆柏树木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及小冰期干冷变化特征。骑牦牛、爬险山,棕熊、豺狼近在咫尺,同原始丛林毒蛇擦肩而过,这些都在黄建国身上真实地发生过。如今看来,那段经历不仅只是野外科考,更像是一次次探险。也正是在这一次次对自我的挑战中,他磨练出了坚韧的性格,积累了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并逐渐热爱上了树木年轮学研究。
  硕士期间的学习使黄建国接触到领域内国际前沿研究,并坚定了出国深造的决心。“加拿大的森林覆盖率差不多可以达到60%,相关森林研究也能在国际拔得头筹。”远赴海外,黄建国道出了根本原因。
  由加拿大辗转至美国,然后再回到加拿大,当他重新踏上故土已是10年之后。这10年里,黄建国过得简单、纯粹,持之不懈的是对寒带林优势树种的跟踪研究。作为博士研究项目的野外和实验室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根据加拿大的地域特点和树种分布,黄建国围绕寒带林优势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性开展研究。他对年内间生长和年际间生长进行了系统、深入地分析,发现并阐释了年内间生长过程中,暖春及暖春过后的夏季与寒带林树木生长之间的作用关系。该成果对“暖春会提高寒带林生长”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并被美国Science Daily加以报道。不仅如此,他在“植被过渡带林分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且响应程度因种而异”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开创性地综合了植物对气候变暖的短期物候塑性和基因变异滞后性,建立了适应性和固定响应模型并预测了未来百年寒带林优势树种生长的趋势,为评估大空间尺度下气候变暖对树木生长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提供了模板,对未来寒带林森林生产力预测及可持续森林管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在野 责任在肩


  人心一旦有了牵挂,再美的风景也无暇欣赏。黄建国不止一次对加拿大良好的生态环境称道,然而这些美丽的异国风景却并不能平复他思家、思乡、思国的思绪。在不到一个小时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到“我觉得我应该做点什么”。这句话似乎形成一种信念深扎在他心中。
  “小时候感觉宁夏的雪很大,如今见到雪的机会反倒少了。尤其是在银川中卫等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风沙四起,经常会有沙尘暴。而那正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生活的地方。”黄建国结合切身感受谈到。“我能做些什么”是他不断对自己的拷问。“在积累了多年从业经历和经验后,我觉得时机成熟了,我想要回国真正做为我们的国家做些实事,从我的专业角度为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尽一份力。”
  “感谢国家和院所提供的机遇和平台”。黄建国于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政策支持下被引进到华南植物园。随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中国科学院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联合支持下,他在国内的工作逐渐步入发展快车道。短短几年时间,他组建起“森林生态与模拟研究组”,从微观、宏观两大角度展开树木生理生态与气候变化研究。以项目为依托,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及数据共享,黄建国团队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北半球尺度一些典型优势树种生长季内树干木质部形成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互作机制、年际间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等课题。这些年来,他陆续在领域内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30多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SCI论文为25篇,发表成果被Science、PNAS等国际顶级刊物多次引用,荣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成为2016年度全院3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之一。
  在工作发展的成果汇总中,黄建国对于归国以来的研究有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连续跟踪监测树干木质部发育及观测枝叶芽生长,结合混合效应模型对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林一些典型树种的初级和次级生长进行定量评估,他们揭示了针叶树初级和次级生长之间的数学规律,发现4~5月份温度是启动北半球中高纬针叶林树干木质部发育的关键气候因子,精确定量了我国亚热带典型树种的生长季长度及木质部发育的驱动因子。通过研究新、老碳在树木不同器官中对生长的相对贡献率,他们建立模型连通了当前物候和森林碳循环领域,而在对北方森林的干旱和虫害研究的基础上,还证明了干旱是导致近年来森林大面积衰退和死亡的直接驱动力,并定量了干旱和虫害对森林衰退和林木死亡率的相对贡献。这些研究结果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如今是回国的第4个年头,谈及压力,黄建国笑称还好,“我们国家大部分研究还处于一个转型期,生态环境科学这一块相对而言比较弱势,我们要取长补短,迎头赶上”。正是因为明确目前本领域的发展现状,他时刻不敢松懈,节假日大部分时间都被用在了工作上,近两年头上渐渐增多的白发也常被同事调侃。
  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黄建国也发挥自身国际合作优势,将课题组内的学生推向更宽广的研究平台。黄建国说:“我欣慰于我们团队所形成的良好氛围。他们朝气蓬勃、勤勉努力,向着对自身、学科、国家有价值的目标前行,我没有理由不帮一把、拉一下。”他坦言对学生的管理相对严苛,但也会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创造视野拓展的机会,让他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从一个求学者到学科领航人,一路走来,远非旁人看似的一帆风顺,但黄建国甘之如饴。科研所求,他只为担起一份力所能及的责任,为学科发展以及整个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尽一份心和力。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