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周又红:永葆科普热忱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16

  本刊记者  郑莉颖
  
  


  一棵树为什么会枯死?
  涂改液怎么会有股怪味儿?
  室内的粉尘究竟来自哪里?
  戴着的帽子如何才能不被风吹走?
  不同颜色的保鲜膜内轴有怎样的差别?
  ............
  生活中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殊不知解答起来并不容易,其背后更是有着值得挖掘的科学意义。作为众多基层科普工作者的一员,致力于环保科普教育30余年,周又红极为注重这样的细节。而在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我们有幸成行,见到这位奔波在最前线的科普人,听她讲一讲和环保教育之间的渊源、趣事。
  几十年来,周又红带着一群又一群充满求知欲的孩子,发现困惑、寻找问题、解决疑难,在极富情趣的结队考察、动手实验中揭开环保科普的重重奥秘,寓教于乐,拉近环境知识与身边生活的距离。她还带领一批又一批富有激情的青年教师,钻研教育理论、设计科学教具,在社区、学校和机关开办科技环保讲座普及环境教育知识,身体力行,积极辅导青少年科技环保创新的同时不断加大环境普及的传播力度。
  多次婉拒领导提拔的盛情,周又红始终坚守在环保科普的第一线。“从小到大,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适合做老师,喜欢孩子,喜欢动手,也喜欢科学实验”,周又红言语中溢满对科普事业的热情,“一个人还是需要有理想,既然有想要做的事情就不要轻言放弃”。
  

环保是什么?


  出身于教师家庭,周又红原本以为会一直在中学执教,做好化学教师的本职工作,却不曾想到因一场学校体制改革机缘巧合下踏入了环保教育的门槛。
  1985年,出于对化学的热爱,周又红接受科技馆馆长的邀请,调任至青少年科技馆。彼时,距离国家环保局正式成立不到5年,环境教育并没有如今这般大行其道,甚至连“环保”的概念也极为模糊。环保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初来乍到周又红也十分困惑。“当时领导指明了两个地方,让我自己去摸索,第一个是环保局,第二个是科协。”自此,她没事便往这两处跑,看看这里的人在关心什么、研究什么。通过近距离观察以及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周又红总算摸出些门道,并且立马意识到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决心成立环保小组做出些成绩。
  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从事环保教育可谓难上加难。据周又红回忆,当时人们的环保观念淡薄,单纯地认为环保活动是所谓的“搞卫生”,“大约去了七八所学校,即使不收费也没有一所让我进去,他们说‘我们每星期都大扫除,每个学生都做卫生,天天还有人卫生检查,还需要你来干嘛?’”然而,一时的挫败感并没有把周又红击垮,一向头脑灵活的她顺势出招。依靠化学的基本功底,她设计了诸多与环保相关的化学实验,带着这些实验器具辗转各个学校,将化学实验与环保知识相结合,总算为自己的环保教育普及打响了第一枪。那段时间,她成立了第一批环保活动小组,拥有了第一批能够定期参加环保活动的孩子,如今谈起来仍是记忆犹新。
  

让环保科普接地气


  早期的环保活动虽在学校受到一定程度的接纳,但面对家长的不理解,周又红的推广之路走得并不顺畅。特别明显的便是招生问题,对比诸如计算机等新兴专业的火热,环保门前几乎无人问津,这让周又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对于课程教材、形式并不固定的环保教育,周又红积极策划“小侦查员”等系列活动,用生动有趣的教授形式吸引更多孩子走进环境科普。而后随着从业经验的积累,她从教师如何教学、开展学生活动等多方面总结汇成了30多套科技及环保书籍,为更好地践行、传播环保科学文化做出了有力贡献。周又红坦言,现在的青少年学习任务重,并且高年级学生所进行的环境项目研究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另一方面,由于资深高校教师的指导,学生有幸开展高水平研究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被削弱了选题的自主性,因此她如今的工作更侧重于小学生,使孩子们的科技环保思维能够从小养成。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周又红指出,他们需要适应性地进行引导培养。“小孩子想问题的高度有限,所以就需要我们把小问题放大来做。”她举例介绍了帽子被风吹走的概率与帽檐有无、角度的关联,自动铅笔折断与使用角度的联系等,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探明其中奥妙。“生活中的题目有很多,但大部分孩子视若无睹。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带动他们,锻炼关键思维,培养思考的主动性。”而对于那些总喜欢关注大问题的学生,周又红表示应该将“大问题拉近了做”。从关注沙尘暴到沙尘,由沙尘转至灰尘,她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将学生的关注点拉近生活,让实验研究也变得可操作、易执行并具备探索价值。
  周又红说,每一个孩子脑海中都会迸发出科学的火花,关键在于如何让火焰燃起。她认真对待每一个看似毫无价值的小问题,精心地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思考,运用巧妙的科学手段让每一场探究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多年来,她指导的一批批学生走上科技环保大赛的领奖台,陆续斩获近百项国内外奖项,辅导的多篇学生实践论文获省市级奖章。
  

新征程的希望之光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环保不管是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中,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于而今科学环保教育环境的变化,周又红深有体会,“科普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也更有动力了”。在她看来,随着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设立,如今科普的格局被放开,国家上层机构针对科普工作的框架设计更为充分。“国家的顶层设计,领导层面的重视,从我们基层工作的角度能够清楚地看到。”周又红指出,通过层层分级逐步实现目标,当前的基层适应性显著增强。在方向、任务明确的基础上,责任落实到单位及个人,从业者有了强烈的执行意识,从抓笼统到揪细节,连带产生了更高的积极性。“一线老师在本职工作之外又多了科学活动、环保活动,但他们都没有计较,尽全力去做对孩子好的事,也获得了非常多的成果。”在肯定教育变化带来的切实效果之际,周又红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对教师劳动量的分配和工作量的体现问题重视起来,希望能促进建立更加完善服务机制。
  如今,环境科普形势越来越好,周又红说,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科普行列。在奔赴各地的科学讲座前,她总会耗费几十个小时精心制作课件,并毫不吝啬地任人拷贝。有人不理解,问她为什么不保护“版权”?她的回答总是很简洁:“我的目的不是学术研究,而是让科学普及成为人人都愿意做的事。”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能够加快科学普及的传播速度,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范围,2010年,在北京市教委的帮助下,周又红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面向大批亟待成长的青年教师,除了自己担任导师外,周又红还引进创课、发明、生物等5个不同行当的资深人员担任联合导师,全面承担起工作室的人才培养工作。与此同时,她尽可能使“学生不只是学生”,让每一位青年教师参与教材、环境科普图书的编著,本着激励年轻人的理念设置由他们担任评委的小规模比赛。她从不嫌麻烦,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图书编改,严格制定规则保证赛制的公平,让新一代的科普工作者迅速成长。
  餐饮以素食为主,出行大多依靠一辆电动自行车,作为一个环保科学的普及者,周又红将科学环保观念深扎于心,更在日常生活中力践于行。
  
  
专家简介:
  
  周又红,北京市西城区科技馆特级教师。从事科技及环境教育30余年来,她积极引导青少年创新实践,钻研教育理论、设计科学教具,主持编纂600万字专著和教材。深入社区、学校和机关开办科技环保教育讲座,她每年演讲近百场,大力推动环境科普的传播进程。曾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全国地球奖、全国少年儿童优秀理论工作者等荣誉,辅导学生的科研项目多次斩获科技创新奖项,其中包括国际奖8项、全国奖50多项。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