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尹传红:让科普更有意义和担当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16

  本刊记者  郑莉颖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期间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社会发展意义。他表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后伴随着“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设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势头逐步呈现。
  在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时,我们对话《科普时报》总编辑尹传红,倾听他20余年来所融入并见证的科普事业之点点滴滴。
  

做有力量的科普


  从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不难看出,我国对于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规划。该意见明确指出普及科学文化教育是将人们导入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
  尹传红表示,近30年来,我国重视科学普及的程度,从世界范围内看是十分罕见的,国家甚至还专门为科普出台了相关文件。他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切身感受到了科普的影响及力量所在。但随着科学普及事业的展开,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和创作者水平没有完全到位,都成为制约科普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为一名科技新闻工作者和科普创作者,尹传红十分注重科普与科学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在他看来,“科普绝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不管是新闻报道还是撰写科普文章,创作人对素材内容的把握、作品的表达与呈现方式等,对作品质量和传播效果都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谈及科普所要达成的效果,尹传红用3个递进层次做了阐述:“首先,让公众理解科学;其次,让公众欣赏科学;第三,让公众应用科学。如果再提升一步,就是能够发掘理趣、传扬理性。”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的1909年,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就提出,科学应该作为思维方式和认知的态度,与科学知识、过程和方法一道纳入学校课程。长期以来,人们也一直希望孩子们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方法,而且还要内化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理解和欣赏科学的本质,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对此尹传红十分赞赏并将之比附于科普。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知识的短板,都有“终身学习”的必要,走出校门后都应该自觉接受科普教育。在解决了知识不足的问题以后,科普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将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等内化于受众之心。这样的科普,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科普。
  

一位“业余”科普人


  在新闻界和科普界的许多同道看来,尹传红可谓是位成熟的科普人。一方面他打小就接触科普,受科普作品熏陶、影响而走进了科学的世界,乃至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人生;一方面他在从事科技新闻工作之后,采写了事关科普工作的大量报道,也经常以科普专家身份参与许多科普方面的活动,而他本人还业余从事科普创作,撰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出版了十几本科普图书,先后斩获国家和省市级的多个科普奖项。
  尹传红有着诸多温馨难忘的“科普往事”。成长于广西柳州市这座小城,得益于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他自小就掌控大量的课余时间,在自然探索、课外阅读和社会交往中增广见闻。正是由于阅读,他很早就对科普、科幻作品和写作萌生兴趣,并立志要成为像阿西莫夫和叶永烈那样的科普作家。尹传红本科念的是食品工程专业,大学期间,他撰写了数十篇科普文章投寄给《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食品报》《科学画报》等报刊,成为当年所在大学里颇有名气的“校园作家”。
  1990年完成学业后,尹传红进入北京一家食品研究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不过这种科研生活仅仅持续了一年,他便“听从内心的召唤”毅然转轨改行,成为《科技日报》的一名记者和编辑。“实际上,科技新闻报道才是我的本职工作,做科普最初都是业余的。”尹传红回忆说,在采写了大量的科技新闻报道后,自己慢慢不能满足于把新闻工作当作一项职业了。他发现,某些在当时看来很重要的东西,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丧失它的价值和意义,如过眼烟云一般;而有些新闻背后的“边角料”,却往往值得挖掘、深化,能够以新的形态不断传承。
  在尹传红的认知中,职业和事业是有差别的,他更想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一项事业来做。他想要创作那种蕴涵思想意义、具有长久社会价值的作品。“当我把作品呈现出来,经年以后,不敢说它具有怎样的思想高度,至少希望它能够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可以接续流传一段时间。”
  渐渐地,做科普这事儿,占据了尹传红的大部分业余时间。虽时常被人打趣调侃“不务正业”,但他依旧我行我素,执著于自己认定的“事业”。
  

打造综合性科普平台


  2016年初,尹传红从《科技日报》评论理论部和科技新闻研究所负责人任上,接管了《科技文摘报》的相关工作。以此为转折,他业余从事的科普终于名正言顺地成了“正业”。
  2017年9月15日,在多方支持和推动下,《科技文摘报》正式更名为《科普时报》,尹传红众望所归,成为这份国内唯一的综合性科普周报的总编辑。他提出了“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使命,面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办报宗旨,大刀阔斧地对报纸的定位、版块、栏目和内容等进行全面调整,尤其是开设特色专栏并约请社会知名人士撰稿,以新颖的方式呈现科普内容。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科普传播新环境,《科普时报》还搭建了以中国科普网、三微(微博、微信、微视频)一端(科普APP)、科米直播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全媒体平台,充分利用纸媒、网媒、移动新媒体、直播等多种形式和传播渠道,满足公众对于优质科普内容和服务的需求,努力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同时,积极参与全国性重大科普活动的宣传报道,努力探索国家科技创新成果科普资源化,明确了国家重大科研成果科普、重点行业科普、青少年科普、中老年科普这4大工作目标,尹传红带领一众科普人员深入开展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走基层、科普精准扶贫、“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在短短时间内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科普界的广泛关注。
  “我们创办《科普时报》,不是简单地向传统纸媒回归,而是要开创全媒体矩阵,报网融合、新旧媒体互动协作,开创科普服务工作新局面。”尹传红说,职责所在,现在深感自己已经超越了“一个人科普”,做起了“大事业”,更得努力前行,“要让科普更有意义和担当”!
   
  
专家简介:
  
  尹传红,《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著有《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该死的粒子:理趣阅读司南》等12部书;主编有《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直面雾霾》及传世少儿科普名著丛书等。在多家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已发表作品逾200万字。作为策划人、撰稿人和嘉宾主持,参与过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部大型科教节目的制作。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