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声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25

李晓红(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报告还强调,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战略任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工程科技创新对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支撑引领重要作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不懈奋斗。
  中国工程院是国家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肩负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发挥好国家高端智库作用,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二是加强院士队伍建设,汇聚高端杰出人才,充分发挥广大院士群体的领军作用。
  未来,中国工程院应紧紧抓住建设中国特色国家高端智库的战略机遇,以工程科技战略咨询为主攻方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工程科技的特色优势,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始终把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作为推进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建设的中心任务,大力开展战略咨询工作,主动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徐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
  16世纪以来发生的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的成功和民族的强盛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着紧密关系。那些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国家,往往能够成为发达国家或世界强国;而忽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机遇的国家,不仅国际地位有可能下降,还将为错失机遇而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是一项世纪伟业,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其中最主要的当属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世界科技产业革命这一历史机遇的把握。
  科学革命开启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卓越的科学更加成为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思想源头,成为促进社会繁荣昌盛、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学习借鉴和艰苦探索,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现代科学体系。同时,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推进,我国科学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一些学科领域逐步进入国际前沿。当下及未来,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追求卓越科学与技术,实现国家跨越式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每个科技工作者的目标与追求。
  
刘维民(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这对广大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基石,如今,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界限日趋模糊,一些基本科学问题的重大突破,很快就会引发颠覆性技术的产生,进而引发世界经济格局和产业分工的重大深刻调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础研究是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储备,必须得到强化。
  加强基础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储备战略科技力量,不仅需要科技人员的自身努力,更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是创新文化的建设。我对战略科技力量的一个理解是:国家需要我们时,我们不仅要能做得出来,还要用得上、用得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还要关注到实用性和产业化的问题。
  良好的创新文化对于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非常重要,一个国家不可能仅靠科技投入的增加来提升创新能力,必须注重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形成,这样才能促进科技创新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否则,创新效率、创新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刘嘉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加强科普的科学性,必须从科普创作的源头抓起,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普。第一,促进创作队伍整体素养的提高。科普作者要树立科学态度,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文责自负意识,对于重要的科学成果、科学数据、科学资料等,必须注明出处,不能抄袭他人作品,更不能剽窃他人的成果。第二,强化出版部门的编审制度和职责。出版部门要增强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出版物的高水平、高质量。
  一部好的科普作品,是科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高度集成和结晶。在科学方面,不仅要获得专家认可,而且要有易读性和趣味性。要保证作品的科学性,最好的创作者应该是科学家本身,特别是那些既有科学素养,又有文学、艺术修养的科学家。
  科学普及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科普的营养和精髓主要来自科研的成果。科研的水平决定着科普的水平;反过来,在科普中又会发现新问题,对科研提出新要求,促进科研的发展。科普是把科学家取得的科研成果分享给民众,其主要任务是推广、是传播。传播形式需要丰富多样,需要创新,但在传播的内容方面,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尊重,是把人类已经取得的成熟的科研成果传递给民众。真理的传播不能随心所欲,在传播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时必须准确。对于尚存争议的知识传播,不是科普的主流,即使传播,也要摆事实、讲道理,尊重客观事实,而不能主观臆断,强词夺理,误导民众。科
  
  (本栏目资料来源于科学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