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邱江:寻大脑运行之“道” 创数据共享平台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7-27

本刊记者  王 军
  

  
  在对这个世界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我们究竟是如何调用大脑各层次上的“组件”的呢?这就是认知神经学要回答的问题,把这道题答好,对于提升人类大脑能力,以及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甚为重要。在西南大学,邱江教授正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聚焦创新力
  2005年,还在读博士的邱江开始在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现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邱江是个性子强的人,在他的脑海里,提升自己的想法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年来,他曾前往中国科学院心理所跟随罗跃嘉教授学习ERP技术,到北京师范大学跟随刘嘉教授学习fMRI技术。2011年,邱江又师从重庆医科大学谢鹏教授(“863”“973”首席科学家)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可以说,留校任教至今,他每一天都在探索真知的道路上前行着。而这期间,创造性评估与提升的脑影像学,就是他聚焦的研究之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当下中国的“标签”。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创新能力进行探索是时代的必选项,而要做好这项研究,则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数据库。
  自2011年,邱江就开始带领团队开展大样本多模态脑影像数据的采集工作。至今,他们已经建立了以青少年为主的大样本多模态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2000人的遗传基因、大脑结构和功能、认知行为能力、以及成长环境因素等数据。样本年龄跨度从8岁到80岁,涵盖了大部分与创造力相关的认知和行为测量,为深入揭示创造力的组成成分、创造力脑影像指标以及发育轨迹奠定了基础。为后续开展纵向跟踪研究,探索人格特质、认知能力、情绪状态与大脑特征以及遗传基因等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造性评估行为与脑影像学指标体系是邱江的另一个贡献点。经历长达3年的追踪研究,邱江团队收集了159名大学生—入学时和毕业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大脑影像数据。“通过心脑关联分析,我们发现,背外侧前额叶的灰质密度可以显著预测个体3年后的创造性能力水平”邱江说。另外,团队还探索到,额颞、额顶网络灰质密度的萎缩越慢,越有利于个体创造性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而这一效应受到个体自身背外侧前额叶大小以及工作记忆高低的调节。该研究为基于脑影像评估和预测个体的创造性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成果发表在Oxford旗下神经科学权威杂志Cerebral Cortex上。
  这些年来,邱江的收获不止如此。他还通过行为测试,结合脑科学的最新技术手段,提出了“原型启发”可能是创新思维产生的主要途径的理论构想;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头脑风暴法”对于促进个体创新思维能力的大脑机制;提出了“开放性”人格特点的培养可以促进创造性的大脑中介模型;揭示了认知灵活性在预测个体创造性成就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目标是团队的灵魂
  当下,“快节奏”“高压力”俨然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常态,各种精神性疾病在社会中愈发屡见不鲜。在这种背景下,情绪与脑健康领域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近年来,邱江及其团队在该领域中有了诸多新突破。
  以团队自己建立的抑郁易感性-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库为基础,邱江通过对个体易感因素的采集和纵向跟踪,揭示了抑郁情绪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动态演变过程,为抑郁的早期鉴别寻找到了更具特征性的脑影像学指标。该成果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能够实现抑郁症的早发现早治疗,有效改善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二是通过对样本进行多时段跟踪,可以建立个体的行为和脑的动态发展数据,依据结构和功能特征构建分类器,探索情感异常早期鉴别的脑影像学识别系统,能够更好地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人类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通过与复旦大学冯建峰教授团队的合作,邱江进一步加深了对抑郁症的研究。他们采用全脑关联分析方法对抑郁症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进行分析,实现了对抑郁症异常脑区以及神经环路的精准定位,为抑郁的发病进行早期评估和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该成果发表在杂志Brain上。
  一路走来,陪伴邱江的是一支强有力的团队。邱江带领的团队擅长大数据分析、心理测量和评估、脑影像数据挖掘、心—脑关联整合分析、基因—行为—脑发育整合分析。对于科研团队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对此,邱江的回答是“目标”。“远大、明确可行的共同目标可以使创新团队不偏离轨道, 减少资源浪费。团队目标的实现还可以使成员精神振奋并获得成就感, 明白自己的角色和任务, 从而使工作上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成员更加团结, 真正组成一个高效、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可以说,目标是一个团队的灵魂。”
  在大数据、大科学背景下,邱江将团队建设的目标确立为3点:首先,通过大样本多模态数据库的建立(4000?6000人,与北京师范大学薛贵教授、秦绍正教授合作),整合行为—脑—基因—环境数据,对个体的认知与行为(创造性、情绪)进行评估和预测,从全新的角度探索心脑关联,推动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在这之后,团队将通过大样本数据库的建立,寻求多学科交叉合作,为建立中国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图谱提供数据支撑。邱江说:“最后,我们希望能共享和开放多模态数据库,建立多中心-多站点的大数据资源,进行数据驱动的探索性和交叉验证分析,探索一些基本的科学问题,比如男女有别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基础,个体学习潜力与优势的评估,情感障碍的早期风险因子评估和干预等。”
  目标在逐步实现中。现在,团队和国内若干研究机构已经一同建立了多中心(脑成像中心)多站点(数据采集站点)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参与者包括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薛贵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实验室左西年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认知与脑疾病研究中心翁旭初研究员以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鹏教授等。平台的建立有望通过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基因遗传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整合,促进心理学学科的快速发展。
  在科研工作中,邱江一丝不苟,而对于教学,他也同样很“较真”。不管在生活还是学术上,邱江都时刻关心着学生们的状态,保证他们在良好的学术状态下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这样做既是为了学生本人,也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更好发展,只有学生成长了,才能不断推动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才能提升其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邱江说。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