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金花黑茶之父”的茶样年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1-19

——记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刘仲华教授

本刊记者  徐芳芳

 

 

茶路人生,一个纪录接着一个纪录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栽培茶树的国度,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加工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算得上是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

  中国的文人们离不开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如果没有了茶,中国将缺失多少文采斐然的千古绝唱。

  中国的哲人们离不开茶。天下闻名的禅师赵州和尚对于前来问道的芸芸众生只有一句偈语:喝茶去!如果没有了茶,中国又将失去多少禅茶一味的睿智哲思。

  中国的百姓们更离不开茶。日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如果没有了茶,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将少了一道重要的滋味。

  甚至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也离不开茶。对古代中国来说,茶叶的兴起,茶马贸易曾经盛极一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经济手段,改写了传统的政治格局。

  然而,从古至今这些年来,茶——在国人眼中,一直仅仅被看作饮品、商品,更多地停留在文化和经济层面。尽管我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通过我国茶叶科技工作者和茶叶产业大军的持续努力,使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茶国。但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传统茶业的规模与效益、提高茶叶资源的利用率、拓展茶叶的应用领域、提升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从茶叶大国向茶业强国跨越,是一直摆在我国茶叶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核心命题。

  刘仲华的不断努力使这一命题获得一个又一个破解。他作为新一代茶叶科技工作者,在茶学领域里创造了很多项纪录:他在27岁和34岁那年先后成为了当时中国茶学领域最年轻的副教授、教授;40岁时在高校中首创“植物资源工程”本科专业;他与日本、德国科学家历经10多年合作研究开发出高纯儿茶素(Polyphenon E),成为1962年以来第一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纯植物药的原料(API),助推全球第一个以茶叶功能成分为原料的新药获得美国FDA批准;他当年依靠343万元贷款艰难起步的茶叶深加工高科技企业,十多年前创造了日本三井公司出价1500万购买15%技术股份的农业科技成果国际化转化奇迹,这是我国历史上日本人第一次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购买中国技术股;刘仲华把“茶叶与健康”的高端讲座开进了北京中南海的国家领导人中间。同时,又走出国门,远赴美国、欧洲、日本面向全球的专家学者进行演讲而轰动国际,让国外的朋友了解到了神奇的中国茶;在刘仲华50岁时,他还成为了中国茶叶科学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就在今年1月份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刘仲华再一次站上了国家科技奖励的领奖台,由他主持研究的科研成果“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获得了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继8年前他主持的科研成果“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新技术与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之后的第二次摘得该项荣誉。

而这两次获奖,也是中国茶叶科学领域近二十年里仅有的两次。这一回,他又一次创造了纪录。

 

用国际眼光看中国茶叶

 

  52岁的刘仲华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他拥有着传统的中国茶人一贯的谦逊和儒雅的气度。但是实际上,由于他常年累月地超负荷运转,做科研、带学生、写著作、办讲座,走企业,做决策……只要有茶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奔波,他曾经几度晕倒,甚至出现生命危险,被医生出示过“黄牌”警告。

  了解刘仲华的人都清楚:“除了春节前后的几天,他全年几乎没有休息日,每天忙到凌晨一两点,永远在加班,永远在拼命。别人的人生里,有娱乐,有休息,有调整,而他的人生里,只有茶!”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知道喝茶好,但是为什么好,哪里好,还能不能更好?我们茶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说不出所以然来,因为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就缺乏强劲的说服力。所以,我想做的就是希望通过国际先进的研究手段力争让科学证言变为百姓熟知,将知识转化为常识。让全球更多的人为了健康而爱上茶,希望更多的中国茶能走出家门,走向世界。”刘仲华向我们阐述着他的科研目标,同时也不禁感慨,“越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是觉得茶里面的学问实在是太深了,需要我们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时间宝贵,所以我就更加停不下来了。”

  刘仲华的勤奋是在青年时期就磨练出来的。求学时,他就是“学霸”一级的人物。考大学时,他的目标是清华和北大,但是阴差阳错走进了湖南农学院的茶学专业。命运为他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他打开了更为精彩的一扇窗,刘仲华从此和茶叶结下了三十多年的不解之缘。

  中国茶学领域有很多人出自于茶叶世家,祖辈习茶、制茶或者经营茶。刘仲华则不然,在考上茶学专业之前,他对于茶叶几乎没有了解,完全是一张白纸。这看似是个劣势,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反而成就了刘仲华,让他摆脱了传统茶人思维的桎梏,跳出茶叶研究茶叶,站在国际视角审视中国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历史上我国茶叶曾一度占据80%以上的国际贸易量。而刘仲华刚刚进入茶叶学科领域的那几年,却正值中国茶叶的外销市场大幅度萎缩,茶叶产能大量过剩,不少茶园被毁,茶农的境况更是艰难。思维活跃的刘仲华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一直在积极思索如何利用现代科技解决中低档滞销、茶叶产能过剩和茶业效益低下的困境。

  “要让中国茶再次引领世界,首先就要告别固步自封的思维模式和孤芳自赏的心态,要睁眼看世界,紧跟国际节奏。”为此,刘仲华翻阅了大量的外国茶叶专业文献,吸取国外茶叶科学新知,在导师施兆鹏教授的带领下广泛参加全国的茶叶会议和国际学术研讨会,积极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茶叶深加工的茶提取物领域,美国、日本、德国都走在我们的前面,无论是在技术创新、装备条件、产业规模、品质水平各层面,他们都是世界的引领者,把我们远远甩在身后,而刘仲华恰恰将科研的第一个目标瞄准了茶叶深加工领域。所谓的“茶叶深加工”就是把茶叶中的有效物质与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出来,应用转化到健康食品、天然药物、功能饮料、天然化妆品等大健康产业中去,提升茶叶的附加值和产业效益,扩大茶叶的消费市场空间。

  刘仲华说:“时代不同了,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撑,中国茶业的发展空间有限!”他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茶叶科学,利用现代技术去改造传统茶业。刘仲华将大多数时间都扑在了茶叶功能成分化学、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特色植物功能成分利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上。通过多年的探索,建立了研究—开发—生产—出口贸易一条龙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尤其是在茶叶功能成分及植物活性成分研究与开发领域的深耕,先后研究开发出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咖啡碱、花青素、茶多糖等10余种茶叶功能成分及六大茶类的速溶茶系列产品。同时,把茶叶深加工的理论与技术拓展应用到园艺经济作物、药食两用植物的高效利用中,先后研发了葡萄籽多酚、苹果多酚、辣椒素、罗汉果苷、苦瓜苷、白藜芦醇等国际市场上流行的植物功能成分及其提取物,有效提升了我国特色农业经济作物利用的技术水平与产业效益。

  刘仲华率领研究团队成功构建的茶叶功能成分现代分离纯化技术体系和高品质速溶茶提制新技术为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也使中国在茶叶提取物研究领域迅速超过了日、美、德等发达国家,实现了从追赶者跃升到了引领者的华丽转身。

在中国茶业经历十多年的面积与产量高速增长的发展以后,名优茶成为茶叶的主体,在高端茶遇冷的消费形势下,产销失衡的隐患不断凸显,茶叶产业效益下滑。茶叶深加工为大部分茶区弃采的夏秋茶资源提供了高效利用的途径。如今,以茶叶提取物为基础的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每年消耗15万多吨夏秋茶原料,打造了包括茶叶提取物、茶食品、茶饮料、茶叶健康产品在内的1200多亿元的产业规模,占中国茶业总规模的三分之一强,强力提升了中国茶叶产业规模与效益,有效拓宽了茶产业的发展空间,并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他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黑茶

 

  茶圣陆羽在《茶经》的开篇就写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我国的南方历来盛产茶叶,特别集中在云南、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福建、贵州等省。充满创造力的中华民族发明了绿、红、黄、白、青、黑六大茶类加工技术,而刘仲华的家乡湖南就是黑茶的主要产区。

  黑茶作为六大茶类的重要成员,至少在唐代时就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如此,由于具有去油腻、助消化、调肠胃的独特作用,它还成为边疆各族人民“不可一日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甚至被誉为“生命之茶”。以安化为源头的湖南黑茶,自明朝嘉靖年间以后成为朝廷用于茶马交易的主流茶叶,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茯砖茶,因茶砖内含有金黄色的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和浓郁的菌花香,而被誉为黑茶的灵魂,令世人瞩目。这道被称为“发花”的关键工序,被列为国家二级机密,这更让黑茶带上了一抹神秘的面纱。有的人对长满“金花”的茯砖茶情有独钟,甚至到了“一天不喝则滞,三天不喝则病”的地步。

  然而,历史悠久的湖南黑茶却由于产业规模小、销售渠道狭窄、效益低下等各种原因一度陷入到低谷之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作为有着“中国黑茶看湖南,湖南黑茶看安化”之称的我国黑茶主产地之一的安化县,守着这样一株株的“摇钱树”却无法让其开花结果,竟然长期陷入国家级贫困县的窘境之中。

  身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刘仲华在学茶之初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研究生刚一毕业就在导师施兆鹏教授的指引下,参与到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之中,对黑茶加工理论与技术开展了连续四年的系统研究。从茶树上采下来的鲜叶一直到加工成茯砖茶产品,刘仲华精心研究了黑毛茶初制加工到茯砖茶渥堆、压制、发酵、干燥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了主要含碳化合物、含氮化合物、色素物质、香气物质、酶类活性、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围绕整个黑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物质转化的动力开展系统研究,探明了黑茶色、香、味品质形成的机理,并将研究成果在中国茶叶最高学术期刊《茶叶科学》上出版了《黑茶制造化学》专辑,奠定了现代黑茶加工理论基础。

  刘仲华坦言,十多年前自己亲临到第一线,看到当时黑茶小作坊式的手工作业场景时,心里的落差确实很大。恶劣的生产环境、简陋的生产装备、粗老的原料、传统手工作业、笨拙的外形、难以保障的质量安全,由此形成了不稳定的品质……刘仲华发现了严重阻碍黑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与痛点。

  这更坚定了刘仲华要用科学的手段推进传统黑茶产业升级的决心。由此,在施兆鹏教授的鼓励下,他率领团队正式开启了黑茶产业的科技复兴之路。采用现代先进的分析仪器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从化学物质组学到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平,多角度多层次探明了不同黑茶品类的品质化学与功能成分化学特征差异,科学诠释了黑茶的品质化学与健康作用奥秘,确证了黑茶可有效调控糖脂代谢水平和胃肠道微生物分布结构,具有显著的降血脂、降血糖、减肥及调理肠胃作用,为以“健康元素”驱动黑茶消费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经过实验室里无数次的实验探索,刘仲华用科技的力量,揭示出了所谓“金花”神话背后的秘密。“金花”就是以冠突散囊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群,冠突散囊菌群的生长繁殖,无非是需要特定的温度、水分或空气湿度、通氧量以及该菌嗜好的代谢底物。最后,刘仲华信心十足地宣布:“只要提供冠突散囊菌群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六大茶类的茶叶都可以发出‘金花’来”!在此基础上,刘仲华和他的团队发明了“调控发花技术”“散茶发花技术”“茯茶砖面发花技术”“品质快速醇化技术”等一系列黑茶加工新技术,缩短了黑茶发花周期35天,降低加工成本30%以上,产品综合效益提高50%以上,这些技术一举突破了“高档茶、散茶和茯砖茶表面不能发花”的技术壁垒,显著提高了黑茶的品质水平和效益水平。

  “黑茶发展的另一个技术瓶颈是含氟量的问题。”刘仲华向记者解释,“茶叶本身就是自然界集聚氟能力最强的植物之一,而且原料越老含氟量越高。如何解决普通茯砖茶中氟含量偏高的问题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难点。”为此,刘仲华和他的团队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研究发明了以鲜叶品种搭配、黑毛茶拼配加工、黑毛茶发花迁移氟、茶菌分离去除氟相融合的茯砖茶高效安全综合降氟技术,实现了低成本控制茯砖茶含氟量300mg/kg以下的技术突破,有效保障了黑茶的质量安全。

  在黑茶加工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之后,针对影响黑茶质量与加工效率的关键环节,刘仲华率领团队研究构建了黑茶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标准化加工技术体系,研制了方便化、功能化、高雅化、时尚化的黑茶新产品,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推动黑茶产业全面升级。同时,刘仲华担任国家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并兼任黑茶工作组组长,组织团队完成了一件黑茶领域的“大事”——建立了黑茶质量标准体系。他组织制订了3项黑茶国家新标准,修订了3项黑茶国家标准,制订了13项安化黑茶湖南省地方标准,有效推进了黑茶产业标准化进程。

“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通过黑茶加工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工艺设备创新和多元化的产品创新等一系列创新突破,实现了黑茶产业提质增效与跨越发展。不到10年的时间,湖南安化黑茶从一个产值不足2亿元、利税只有20多万元的小产业,发展成为产业规模超过150亿元、税收2亿多元的大产业,安化县也成为了全国茶叶税收第一县,使20多万安化茶农实现了脱贫致富。不仅如此,刘仲华进一步把黑茶加工理论技术研究成果推广辐射到湖北青砖茶、广西六堡茶和陕西咸阳茯茶和浙江茯砖茶,有效提升了全国黑茶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实现了中国黑茶产业的提质增效与快速协同发展,黑茶跨越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茶类。沉寂已久的中国黑茶完成了华丽的逆袭,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的刘仲华功不可没,他在网络上被尊为“金花黑茶之父”真可谓名至实归。

 

“百变茶人”的未来之路

 

  面对获奖和荣誉,刘仲华表现得相当谦逊,他不止一次地表示:“我主持的两个国家奖项目是历经两代人近30年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全产业链创新过程。我不过是率领团队站在前人的肩上将这个愿景变为现实而已。”

  获奖后的刘仲华,忙碌程度较之以前加了一个“更”字。在他心里,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一刻都不能懈怠。关于黑茶与茶叶深加工新技术的推广,国际会议、学术研讨、科学普及、公益讲座,更是填满了他的工作日程,只要是为了茶,他都看作是自己的事情,不计回报,不计得失。

  “这两年,湖南黑茶已经做到了150多亿,我们计划再花58年的时间,将湖南黑茶规模发展到300亿元以上。并以此为黑茶发展的新起点,带动全国黑茶产业全面升级跨越。”这是刘仲华为自己定下的一个“小目标”,茶水越喝越淡,但是他的追求却是越来越有挑战性。

  除了继续深化黑茶和茶叶深加工研究,茉莉花茶、黄茶、绿茶、乌龙茶、白茶的创新升级都已进入了刘仲华的科技创新日程表,在他的计划中,六大茶类将进行全面突破。“我希望能够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使我国茶叶产业能够走出一条科学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技术与生产、消费需求能够更好更快地接轨,全面复兴中国茶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与行业话语权。”

  “他把自己全部泡在茶叶里了,他的字典里没有别的字,茶就是他的命!”刘仲华对于茶的执著也令业内同行们对他产生了由衷地敬重和佩服。

  在记者眼中,刘仲华就是这样一位“百变茶人”。踩上布鞋,走上茶山,他就是一位地道懂行的茶农;拿起课本,举起教鞭,他就是传道解惑的茶学教授;穿上白大褂,走进实验室,他就是严谨务实的科学家;换上西装,打开PPT,他又是娓娓道来的茶叶推广大使……一人扮演着茶叶世界的多重角色,上演着一个又一个茶界传奇。

  刘仲华说:人生如茶,浮浮沉沉。能做到沉时坦然,浮时淡然。只要是为了理想去努力,无论风雨,无论艰辛,无论成败,都是杯中滋味,都是一种幸福。

  这——就是“金花黑茶之父”的茶样年华。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