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26
——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韩彬
李 莉 王春梅
焊接技术熔铸能源装备的“钢筋铁骨”,表面工程技术则是保障装备长寿命运行的“金钟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韩彬带领团队在材料焊接工艺革新、装备表面强化等核心领域发起攻坚。面对油气储运装备服役周期长、极端工况稳定性差的行业痛点,他们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
“焊枪里熔铸的是责任,设备表面强化的是担当,要做就做国家最需要的技术攻关!”作为科研“老兵”,韩彬始终保持着冲锋姿态,聚焦智能焊接、耐磨耐蚀减摩表面处理等关键技术攻关,韩彬带领团队正向着更高远的科技自立自强目标进发,用技术升级“点亮”装备制造的强国之路。
焊花映初心
1992年,韩彬自新疆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本科毕业,他以优异成绩获推荐免试攻读本校化工过程机械硕士研究生,师从李世春教授开展粉末冶金锌铝合金塑性变形研究,系统性科研训练为韩彬奠定了坚实的学术根基。
作为师资培养对象,硕士毕业后,韩彬留校工作。两年后,他选择在职全脱产攻读山东大学博士学位,师从焊接领域权威邹增大教授。求学路上,两位恩师的治学理念深刻影响着韩彬,李世春教授深耕基础研究的治学态度与邹增大教授注重工程转化的实践取向,共同熔铸了他“顶天立地”的科研品格。
1999年走上工作岗位,韩彬始终坚守在焊接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一线。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精准把握团队发展方向。面对我国能源战略对长输管道建设提出的迫切需求,团队始终紧贴行业技术迭代轨迹,持续推动管道焊接技术体系革新。
针对我国复杂地形环境下的管道建设挑战,韩彬团队开创性地提出“山区管道上下坡口不对称”理论,通过焊枪调控与工艺优化成功实现坡口组织性能一致性控制。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西气东输三线—广西LNG配套外输管道桂林支线、中贵线与元坝—普光管道联通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核心技术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系列发表,为焊接技术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在深耕管道焊接领域的同时,依托山东的地域优势拓展海洋工程研究维度,韩彬主导建设海洋油气装备焊接与表面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构建涵盖装备、工艺、材料、检测的完整技术链条。当前,团队正着力打造“智能焊接+全流程技术体系”的创新模式,全面覆盖陆上管道与海洋装备两大领域,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全面创新能力,持续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精工以至善
全球约80%的零部件失效源于磨损与腐蚀,这一工业痛点制约着装备服役寿命。韩彬在博士期间即开展相关研究,深知我国制造业升级须突破耐磨、耐蚀、减摩技术瓶颈。引入国际前沿的激光熔覆技术,他创新提出复合工艺路线——激光熔覆提升基体硬度与耐蚀性,离子渗硫技术构筑硫化物减摩层,为破解装备“卡脖子”寿命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2007年是韩彬科研攻关的一个关键节点。面对胜利油田柱塞泵因硫化物腐蚀导致寿命骤降至1000小时的紧急工况,团队“揭榜挂帅”整合跨学科资源,开启了一场关乎能源安全与经济效益的科研攻坚战。历经反复试验,团队突破激光非平衡热力学条件下组织结构演变规律的核心难题,通过梯度强化策略,将柱塞泵寿命工作时间提升到3000小时以上,真正实现了生产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此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持续支持下,韩彬团队系统构建了梯度强化的表面工程研究体系。首期项目聚焦海水泵液压系统关键摩擦副表面防护,成功制备出镍基金属陶瓷-硫化物复合涂层,突破传统铁基硫化亚铁体系的性能局限,首次证实复合涂层在海水环境下兼具高硬度与低摩擦系数。在二期项目中,韩彬带领团队向高熵合金体系拓展,研发多元合金基底的渗硫复合润滑膜层。研究发现,多元复合硫化物固体润滑膜有效作用时间更长,减摩效果更显著,这为固体润滑膜层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正在攻关的三期项目中,韩彬进一步引入表面微织构概念,通过设计制备海水环境下承载能力、润滑减摩性能优异的表面微织构,研究微织构高熵合金在海水润滑环境下的减摩机理,探究微织构化高熵合金表面离子渗硫膜摩擦物理转移与摩擦化学反应,以期为高性能海水润滑摩擦副表面的研发奠定基础。
在持续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同时,韩彬同步承担了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任务。依托多维度科研平台的协同支撑,团队在表面处理技术领域突破了激光表面改性辅助、新型预处理增强及新型渗剂的离子渗氮、离子渗硫、固体渗碳等系列表面处理技术瓶颈,解决了不同应用环境下摩擦副表面的磨损腐蚀难题,为行业产品零部件延寿及制造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团队研发的表面处理技术已在国内外16家企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助力企业显著降低设备维护成本,近3年,新增销售额超14亿元,新增利润2.2亿元。
2024年3月,韩彬领衔的“耐磨耐蚀减摩表面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奖项不仅是对团队十余年技术积淀的权威认证,更标志着他们的科研成果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获得国家的认可。作为团队领军人,韩彬表示:“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和新型工业化建设需求,团队将持续深化功能材料表面工程研究,为能源结构转型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科技动能。”
匠心铸未来
韩彬始终将团队建设视为科研创新的根基工程,以“开放融通、兼容并蓄”为核心理念,系统性构建起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合作多维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已覆盖焊接技术、表面工程、腐蚀防护等核心方向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拓展交叉学科方向,目前已与校内机电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及理学院的相关团队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联合国家管网集团、中石油等龙头企业,以及中海油、中石化等央企和多家民营企业,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贯彻“科研服务生产”的理念,团队通过参与企业技术改造、派遣学生驻场调研等方式,切实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与企业的深度联动,既突破了高校研究与应用场景脱节的困境,又引导企业建立持续研发投入机制,推动校企双方在技术攻关中实现了优势互补。
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韩彬团队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材料研究院专家、美国南卫理工会大学学者建立了长期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和学术互访机制。这些国际合作不仅为团队注入了前沿学术思想,更搭建起国际化的技术创新交流平台。
深耕教学20余载,韩彬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使命。无论行政职务如何调整,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年均教学工作量持续位列学院前茅。他领衔完成的教学改革项目曾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另获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次,构建的“学-践-创-赛-职”五位一体培养体系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韩彬注重对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强化系统思维与辩证思维训练。作为专业负责人,他主导设立卓越工程师班、本研一体班等培养通道,构建起包含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多元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职业教育创新是韩彬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点。2012年他率先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认证体系,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深度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完成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强化了学生的国际标准认知与工程规范意识。
韩彬坦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突破,对全球产业链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抓住快速迭代的技术和市场机会,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才能充分享受这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红利。
带领团队勇闯科研深水区,在焊接技术领域,韩彬瞄准油气管道工程的特殊需求,正在构建覆盖焊接全链条的智能化技术体系。在表面工程技术方向,通过构建“激光熔覆-渗硫处理-表面织构”三位一体协同改性体系,韩彬团队正突破传统耐磨耐蚀涂层的性能瓶颈,为极端工况下的海洋装备等关键部件表面防护提供着更加先进的解决方案。
- 资讯

-
-
2025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5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召开...
-
薪火十年,益心同行 | 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十周年纪念活动温暖绽放
八十六载精神传承,十周年初心不改。2025年11月12日,时值伟大的国...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2月28日上午,《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原名《中国逻辑学家...
-
关于个别单位和个人冒用我社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的声明
近期,我社接到反映有个别单位及个人,未经我社授权冒用“《科学中...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2025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