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26
丁一汇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极端气候事件的成因可归为自然驱动和人为影响两大因素。自然驱动因素不仅包括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北大西洋涛动等大尺度环流模态的变化),还包括外部自然强迫作用。例如火山喷发通过向平流层注入气溶胶可导致全球气温短期下降,太阳活动周期变化也可能对地球气候系统异常产生调制作用。这些自然因素是通过改变辐射强迫或大气环流形态,影响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与此同时,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显著。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导致全球变暖,这直接增加了极端高温、强降水等事件的发生概率。此外,城市化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地表改造过程,也在局地尺度上改变极端天气的发生特征,如城市热岛效应加剧高温事件,森林砍伐可能影响区域降水模式。
因此,现代极端气候事件是自然变率(包括内部变率和外部强迫)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驱动因素的相对贡献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对准确预测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至关重要。
黄建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往往从不起眼的问题中发现创新点。有一次,学生问我,地球上的氧气从何而来?我回答说光合作用。后来的研究证明,氧气并非来自光合作用,而是与地球的形成演变关系密切。经过多年研究,我们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深化了对地球氧循环的探索,研究成果已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创新成果不会凭空而降,而是要在日常学习中培养洞察力,抓住关键问题深入研究。只发现问题也不行,发现问题后,还要有坚持研究下去的决心,否则也出不了成果。努力或许不一定有回报,但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不同。正是每日每时不息不止的量变,才造就了学术上一项又一项的突破性成果。
20多年间,我带着学生徒步荒漠、攀登高原、穿越冰川,在野外搭帐篷、在农家睡土炕,亲历“北风卷地白草折”的肃杀,也感受“大漠风尘日色昏”的苍茫。我们在荒漠中埋头苦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我们自主研发了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少数几个可以自主研发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的国家;我们在北方7个省区近150个站点采集2100多个积雪样品,构建观测数据集,填补了我国积雪中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的空白……2017年,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这正是由我们的治学信念结出的硕果,也是对我们治学之路的重要肯定。
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留学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搞好基本功。没有走好第一步,不要走第二步;第一步一定要证实它是正确的、有效的或重复性很好,再走第二步。这与父亲对我的教导是一致的。我曾在农村给一个患肾病的孩子看病,根据血尿症状,有一位医生认为他是肾结核,对他进行一些相关治疗。回家后,我和父亲讲起这件事,说到一半,父亲反问我一句:“你怎么知道他是肾结核?”听到这话,我蒙了,真的答不上来。父亲平时讲话很少,一讲就讲到要害。
父亲晚年由于痰咳不出来,呼吸困难,最后3年生活质量很差。我担任父亲的主治大夫,他非常信任我,让我大胆地去做实验,但当时的医疗只能到那个水平。他去世后不到两年,一个新的仪器问世了——无创的人工呼吸机,对他最合适。有了这个仪器,也许他能活到90岁。这也成了我终身的遗憾。
父亲的嘱托我一直记着——干什么事,说什么话,都得有依据。在抗击非典时,我指出新闻所说的衣原体感染是错误的。抗击新冠疫情时,我第一个在电视上讲到“人传人”,都是掌握了依据才敢下的判断。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12年,我们提出适合中国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先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待其科学使命完成后,在同一隧道内升级质子对撞,“一道两用”实现隧道资源高效复用。5年后,欧洲核子中心也宣布,建设环形加速器是最佳方案,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我们的判断。事实上,我们不仅在科学上抓住了未来发展的“牛鼻子”,在方案与技术上也实现了创新与领先。过去十多年的研发不仅使设备国产化率达95%以上,也在许多概念和技术上实现了全球引领。
历史上,对撞机技术作为源头,催生了加速器的广泛应用。比如同步辐射光源来源于环形对撞机,自由电子激光来源于直线对撞机。而这些关键技术,又进而成为众多学科与产业发展的基石。例如同步辐射及散裂中子源是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的利器;辐照效应,紧紧牵动着高科技企业在芯片、手机终端、锂电池、先进制造、医药等方面的研究。
如果缺乏科学上的领先地位,在新技术上我们只能是追随者,缺失源头创新能力。即便技术指标偶有超越,但其源头创新在国外。因此,科学领先是技术主导的前提,否则核心技术必将受制于人。我们必须勇于承担前沿探索的风险,才能打通并掌控科技创新的全链条。
粒子物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性成就之一,中国正在追求从一席之地走向全面领先。
(资料来源于科学网)
- 资讯

-
-
2025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5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召开...
-
薪火十年,益心同行 | 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十周年纪念活动温暖绽放
八十六载精神传承,十周年初心不改。2025年11月12日,时值伟大的国...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2月28日上午,《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原名《中国逻辑学家...
-
关于个别单位和个人冒用我社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的声明
近期,我社接到反映有个别单位及个人,未经我社授权冒用“《科学中...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2025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