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诊疗合璧 精准打击

    发布时间:2025-06-30

——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杨江

李 莉  张利霞  

  

  肿瘤诊疗范式的革新有赖于生物标志物精准识别与动态示踪技术的突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杨江深耕分子影像探针和药物在肿瘤中的诊断和治疗应用研究十余年,他的科研轨迹始终围绕着两大核心命题:如何精准找到肿瘤生物标志物?如何让药物治疗的过程“可视化”?这位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科学家,正以创新探索架起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间的桥梁。

  杨江的学术旅程堪称全球化科研人才培养的缩影。从浙江大学启航,先后在英国利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顶尖学府深造,再至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和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完成科研训练,多元化的学术土壤,培育出他独特的科研思维。

  在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杨江见识了天才与勤奋的完美结合;在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他领悟到临床导向研究的精髓,尤其德国裔导师作为临床医生的系统性严谨思维和临床转化意识,为杨江构筑起未来的研究底色。

  跨文化的学术积淀,最终凝结为杨江70余篇同行评议论文的产出,这些论文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等顶刊,多项研究获《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国际权威媒体广泛报道。但比起学术荣誉,杨江更珍视这些成果背后的临床价值。

  2019年,杨江选择回国加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这个看似出于家庭考量的决定,实则暗含科研战略眼光。“我们的实验室拥有全国最大的人类样本库资源,这对需要临床验证的研究至关重要。”依托中山大学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优势,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企联合基金、“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多个项目。除近期在抗体偶联药物的可视化研究取得突破外,杨江带领团队开发的可吸入的pH响应型电荷反转的RNAi药物,创造性融合电荷反转机制与雾化给药方式,为肺癌靶向治疗开辟新路径;研发的二氧化铪纳米药物首次揭示无机材料的辐射防护效应,在降低放疗副作用方面展现临床潜力。

  面对新药研发的高成本、长周期困境,杨江承认临床转化困难重重,但他倡导“智慧创新”理念:“我们既要做原创突破,也要善于整合已有技术,站在巨人肩膀上,在别人成功的案例中汲取养分。”

  目前,杨江正在领导一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新药临床试验,这项针对自身免疫疾病的中国原研药物,一进入美国便直接获得FDAb期试验许可,创下国产新药国际化的新纪录。“这款药物在国内已临床获批,在美国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当我们在黄种人群体验证疗效后,需要更广谱的族群数据支撑全球化应用。”这种“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闭环思维,正推动着科研成果向现实医疗场景转化。

  带领着年轻的团队,杨江践行个性化的培养哲学:“博士阶段要激发综合创新能力,但不必追求统一的‘优秀模板’。”他鼓励学生建立内生驱动力。当前团队聚焦诊疗一体化方向,在拉曼成像、光声成像等前沿技术中寻找临床切入点,致力于将影像技术与免疫治疗、ADC(抗体偶联药物)研发等热点领域结合,解决癌症及其他疾病的诊疗难题。

  从海外到回归,杨江始终保持着对临床需求的敏锐洞察。正如他所言:“真正的创新不在于论文指标,而在于能否转化为治愈患者的希望。”这种贯穿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正在重塑着精准医疗的实践范式和未来图景。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