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22
——清华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团队创建发展
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历程回顾
文 蔡曙山 傅小兰 杨英锐 张 刚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爱做梦。一些人在做美国梦,一些人在做中国梦,而有一些人则在做着一个奇异而美丽的梦——认知科学梦。
认知科学确实是一个梦,她虽说是一个奇异的梦,然而却是一个美丽的梦。
人类在600万年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心智。人类却梦想用自己的心智来破解心智的奥秘——这难道不是一个奇异的梦?
然而,这个“上帝最后的秘密”却只有用人类心智才能破解——这难道不是一个美丽的梦?
——这个梦,就是要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
一、艰难创业时期(2000—2004)
20世纪中叶,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生命科学和基因科学领域掀起的革命,导致70年代中期认知科学在美国建立。认知科学的梦想,就是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
新世纪之初,有一些中国人,也开始做这个梦。
2000年,蔡曙山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规划处处长的岗位,调入清华大学工作,担任清华大学文科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时值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即“985计划”实施之初,王大中校长率领清华大学院部处级干部访问欧美一流大学,回校后制定一流大学建设规划。一时间,清华上下热烈讨论“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规划何其辉煌!此时,任文科处长的蔡曙山教授根据认知科学在欧美蓬勃发展的形势,明确提出“不做认知科学,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温新红: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2007年12月11日《科学时报·大学周刊》)的论断,并向王大中校长进言:建立清华的认知科学。未几,在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和科研副校长龚克教授的领导下,蔡曙山处长受命组建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
创业之初,诸多艰难。
首先是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经过认真考察认知科学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团队负责人蔡曙山教授提出“多学科交叉,全学科覆盖”的学科发展战略,这个方针一直贯穿于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及其后的清华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也体现在历届的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中。
其次是队伍建设的方略。确定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以后,如何具体地实施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团队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团队创建之初,蔡曙山首先请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傅小兰研究员,共谋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制订了“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四级团队”的建设方案。这支全国首个多学科交叉、全学科覆盖的认知科学团队,来自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信息学院、医学院、中科院心理所、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以及国际合作的一流大学,共有教授、副教授、讲师26人,他们组成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基本的学术力量。为清华大学的认知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基地建设时期(2004—2006)
清华大学认知科学覆盖认知科学各学科,研究团队由人文社科学院核心研究团队、校内紧密合作团队、国内友好合作团队、国际合作研究团队组成,四级结构如下:
第一级,院内核心研究团队:本中心蔡曙山教授、尹莉副教授、郑美红讲师;教育所樊富珉教授、李虹教授;历史系李学勤教授;社会学系张小军教授;中文系江铭虎教授;外语系杨小璐副教授、周允程讲师。
第二级,校内紧密合作团队:信息学院张钹院士、应明生教授、孙茂松教授、孙富春教授、杨士强教授;医学院刘国松教授、高上凯教授、高小榕教授。
第三级,国内友好合作团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傅小兰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研究员;重庆大学李伯约教授;浙江大学黄华新教授。
第四级,国际合作研究团队:约翰·塞尔客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詹姆斯·沃希客座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理查德·安德森客座教授(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杨英锐伟伦讲座教授(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以及德国汉堡大学张建伟教授。
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四级结构示意图如上图。
这支队伍涵盖了认知科学6大学科方向。各学科方向研究人员分布如下:心智哲学和语言哲学:蔡曙山教授、约翰·塞尔教授、黄华新教授、周允程讲师;认知心理学:樊富珉教授、李虹教授、傅小兰教授、詹姆斯·沃希教授、理查德·安德森教授、杨英锐教授、李伯约教授;认知语言学(语言与认知):杨小璐副教授、江铭虎教授、沈家煊教授;认知人类学(文化、进化与认知):李学勤教授、张小军教授;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张钹院士、应明生教授、孙茂松教授、孙富春教授、杨士强教授、张建伟教授;认知神经科学:郑美红讲师、刘国松教授、高上凯教授、高小榕教授。(摘自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工作简报第7期:《基地建设探索新模式 队伍建设形成新格局》)
人才培养方面,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部分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获得者和部分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获得者如下:
团队成立以后的第一件大事,是争取北京市、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各类项目,使团队发展具备充分的项目与经费支持。团队成立以后,获批的各类项目有:语言逻辑及其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中的应用(教育部重大项目,2001—2005);语言逻辑及其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1—2005);数字化的逻辑基础理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2001—2005)等。
2004年,蔡曙山教授率领的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在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项目的竞争中,以全票通过的优秀成绩,获得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项目支持,建立了清华大学认知科学研究基地。这个项目的经费,用于团队建设初期的发展,购买了科学研究所需要的设备如事件相关电位ERP,电脑、服务器等设备。由于“985”重大项目的支持,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
三、中心发展时期(2006—2015)
2004年是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发展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获得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项目支持,建立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立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认知科学进入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心建设和发展时期,在认知科学研究、认知科学教育和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
科学研究方面,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研究项目“认知科学的重大理论和应用研究”(2007—2012);清华大学自主创新项目“特殊人群的心理支持与认知决策系统”(2009—20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语言、思维、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研究(15ZDB017)”,2015年立项,2017年中期评估获滚动资助(2015—2020)。
这一时期,团队科研成果丰硕。出版《清华大学认知科学研究系列丛书》《清华大学认知科学译丛》;在《科学通报》《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学术期刊、国际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学术论文。
人才培养方面,指导研究生在欧美一流大学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王志栋、唐芳芳等多人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和优秀硕士论文。
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主办第十三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2007,北京);主办第一至第四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学术会议(2015,北京;2016,成都;2017,贵阳;2018,北京)。
全国认知科学会议的特殊贡献
在学科缺失的背景下,如何推动认知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我们选择了举办认知科学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的办法,从2009年开始,由清华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科学中国人》杂志社等单位主办,每年一届连续召开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科研成果,促进学科发展,增进人才培养。自2009年至2018年,已经连续召开10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和4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学术会议。历届会议列表如下:
会议名称
会议主题
会议报道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会议地点
会议时间
第一届
全国认知
科学会议
综合的时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综合时代的认知科学”,刊载于《科学中国人》2009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联合主办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承办
南昌,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2009年
5月9-11日
第二届
全国认知
科学会议
认知科学的重大理论与应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育改革
“第二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刊载于《科学中国人》2010年第12期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联合主办
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所承办
重庆,西南大学
2010年
10月30-31日
第三届
全国认知
科学会议
认知科学:人类思维的探索及成果
“继续推进多学科认知科学研究”,刊载于《科学中国人》2011年第11期上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联合主办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承办
北京,清华大学
2011年
10月15-16日
第四届
全国认知
科学会议
中国人的思维与认知方式:语言与符号
“推进认知科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刊载于《科学中国人》2012年第11期下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杂志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联合主办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承办
杭州,浙江大学
2012年
10月20-21日
第五届
全国认知
科学会议
认知科学与人的发展
“认知科学与人的发展”,刊载于《科学中国人》2013年第12期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杂志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联合主办
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3年
10月19-20日
第六届
全国认知
科学会议
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
“第六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取得丰硕成果”,刊载于《科学中国人》2014年第12期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贵州民族大学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科学通报》杂志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联合主办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逻辑学会、贵州省计算机学会承办
贵阳,贵州民族大学
2014年
10月18-19日
第七届
全国认知科学会议
暨第一届
中国与世界
认知科学国际会议
人类的心智与认知
“探索语言与人类认知的奥秘”,刊载于《科学中国人》2015年第12期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学术界》杂志社、北京语言智能协同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联合举办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语言智能协同研究院联合承办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15年
10月18-19日
第八届
全国认知科学会议
暨第二届
中国与世界
认知科学国际会议
人工智能与人类心智
“全学科探索心智,五层级研讨认知”,刊载于《科学中国人》2016年11月刊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学术界》杂志社、成都大学联合主办
成都大学承办
成都,成都大学
2016年
10月22-23日
第九届
全国认知科学会议
暨第三届
中国与世界
认知科学国际会议
认知科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聚会贵州民族大学,迎接认知科学春天”,刊载于《科学中国人》2017年11月刊
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世界科学出版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Journal of Human Cognition、《认知科学》国际学术期刊联合主办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共同大学承办
贵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
2017年
12月9-10日
第十届
全国认知科学会议
暨第四届
中国与世界
认知科学国际会议
语言、思维、文化——高阶认知的理论与应用
“廿载认知齐襄力,十度春秋铸辉煌”,刊载于《科学中国人》2018年12月刊
贵州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中华文化与认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uman Cognition国际学术期刊联合主办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承办
北京,北京裕龙国际酒店
2018年
10月27-28日
四、学院发展时期(2015—)
2015年,在张学立教授和蔡曙山教授共同带领下,贵州民族大学与清华大学共建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这是全国首家将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相结合且以认知科学命名的学院。两年来学院取得重大发展:在认知科学“6+1”的学科框架下,建成4系2中心的学科结构。目前招收认知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教育技术4个专业本科生,在校学生约700人;建成“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省级重点学科;招收逻辑与认知、民族文化与认知、人类学3个专业方向研究生,在校研究生15人。2017年,学院在认知科学“6+1”的学科框架下,以教育学和认知科学交叉的学科优势,申报教育学一级学科专业硕士点获得批准,将招收教育学专业硕士。目前开展逻辑与认知、民族文化与认知、阳明心学与认知科学、认知科学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聚合科技NBIC与教育创新、认知科学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等重大研究。
2016年以来,我们聘请美国哈佛大学、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英国巴斯大学、德国汉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等国际国内一流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开展“名师进课堂”和“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系列讲座”,使贵州民族学生和名师面对面,启发心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2018年,继续招收“认知科学与技术”实验班本科生。学院现在有2017级和2018级两个实验班学生共41人,他们将成为全国首批毕业的认知科学专业人才。科
- 资讯
-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2月28日上午,《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原名《中国逻辑学家...
-
关于个别单位和个人冒用我社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的声明
近期,我社接到反映有个别单位及个人,未经我社授权冒用“《科学中...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