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12
——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非生物逆境生理研究带头人张林生教授
本刊记者 谢更好
回顾30多年来与旱区小麦遭受逆境胁迫奋战的岁月,即将步入耳顺之年的张林生,依然斗志昂扬,信心百倍。他坚信发掘小麦抗逆种质与基因资源,揭示小麦抵御逆境胁迫与抗逆性形成的机理,能够创制抗逆新种质、培育新品种,提升我国作物逆境生物学的研究水平,为旱区农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1981年,张林生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随后留校工作。工作后,张林生便专注于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的抗旱机理的研究。1988年,张林生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小麦抗旱性遗传改良的生化基础”。在随后的年月里,张林生关于旱区小麦逆境的研究不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2017年,张林生申请的项目“小麦不同亚型脱水蛋白WZY1-2、WZY2的干旱应答机制及其功能研究”,又成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找准定位,坚持到底,30多年如一日,从事作物抗旱机理的研究,在此期间,曾有许多人放弃了该领域的研究,张林生意识到小麦作为农作物在旱区的重要性以及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尤其在西北地区。“我没有过多精力,我只想把所有精力放在小麦研究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实验室里,张林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此项重任。
挖掘作物抗逆种质与基因资源,张林生提出小麦耐旱相关蛋白的调控机理,小麦不同生育期TaDLea3基因的表达规律,不同亚型脱水蛋白WZY1-2、WZY2的逆境应答机制和功能,并在前期干旱诱导差异蛋白组和转录组的差异表达谱中筛选了一些相关蛋白和基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干旱诱导的应答机制,从而揭示了作物抵御逆境胁迫与抗逆性形成的机理,提升了我国作物逆境生物学研究水平。
无数个日夜的付出,张林生相信终会换来梅香扑鼻。“在我国西部地区,干旱制约着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干旱少雨等异常气候会直接影响小麦等作物的产量。提高小麦自我抵御逆境的能力,对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非常重要。”说到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小麦等农作物生长的限制,张林生眉目间还隐现着一丝忧愁。虽然目前人们在小麦抗逆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小麦基因组较为复杂,逆境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因此,揭示小麦耐受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和改良小麦抗逆性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心忧天下,张林生深知粮食安全对社会的重要性。
“在工作上,只要你兢兢业业,科研一定会见成效。”张林生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小麦抗旱性遗传改良的生化基础、不同生育期土壤干旱对小麦生长的生化代谢物质的研究、高等植物Px基因时空特异性表达式与转换机理研究、小麦脱水素基因表达水平与干旱的关系这些成果不是用一天、一个月取得的,而是用几年、几十年的付出换来的。
岁月不语,但它会见证你一路的攀登。
“荣誉都是过去式,‘革命尚未成功’,我还需继续研究旱区小麦逆境生理机制。”张林生这样说。春季挥洒的是滴滴汗水,秋季收获的是粒粒饱满。从实验室到小麦基地,从小麦基地到实验室,多年来重复了无数个来回,张林生用脚步就能测量出两者之间的距离。
在旱区作物非生物逆境生理研究的这条路上,张林生仍在跋涉。上天会眷顾有梦想的人。引得“春风”渡旱区,张林生用8个字表明心迹:“执着于此,坚守到底!”
- 资讯
-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2月28日上午,《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原名《中国逻辑学家...
-
关于个别单位和个人冒用我社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的声明
近期,我社接到反映有个别单位及个人,未经我社授权冒用“《科学中...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